正文 第54章 明代(2)(2 / 3)

十月,瓦剌挾持英宗皇帝直逼北京。茲任右僉都禦史,提督各軍,守衛京城。瓦剌軍攻陷京城外圍高梁橋,突入菜市口,京城危急。太後為首的主和派欲棄京城。竑臨危不懼,指揮三營親軍奮勇迎戰。與援軍內外夾攻,瓦剌軍敗退,不久,將英宗放回。景泰二年(1451年)冬,朝廷命竑總督水運,巡撫江南徐、淮、廬三府,兼理兩淮鹽課。時值鳳陽、淮安、徐州特大旱災,茲上書“罷無益之功.嚴無功之賞,責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斂,散財以收民心,愛民以植邦本”;並開放徐州廣運倉儲糧,救濟災民。事後茲上書“自劾專擅罪”。代宗讚賞其所為,派員送救災款。竑乃親自巡行賑濟,糧不足,則令沿淮上下商舟,按大小出米,救活185萬餘人。勸富戶出米25萬餘石,給饑民55.7萬家。又給耕牛、種籽7.4萬餘,使百姓複業者5500家,外地流民得以安置者10600餘家。“病者給藥,死者具槥,所鬻子女贖還之,歸者予道裏費。人忘其饑,頌聲大作。代宗喜日,賢哉都禦史,活我民矣”。

景泰五年(1454年)二月,上疏日:“比年饑饉薦臻,人民重困。頃冬春之交,雪深數尺,淮河抵海冰凍四十餘裏,人畜僵死萬餘,弱者鬻妻子,強者肆劫奪,衣食路絕,流離載途。陛下端居九重,大臣安處廊廟,無由得見。使目擊其狀,未有不為之流涕者也。陛下嗣位以來,非不敬天愛民,而天變民窮特甚者,臣竊恐聖德雖修而未至,大倫雖正而未篤,賢才雖用而未收其效,邪佞雖屏而未盡其類,仁愛施而實惠未溥,財用省而上供未節,刑罰寬而冤獄未申,工役停而匠力未息,法製頌而奉行或有更張,賦稅免而有司或有牽製。有一於此,皆足以幹和召變。伏望陛下修厥德以新厥治。欽天命.法祖宗,正倫理,篤恩義,戒逸樂,絕異端,斯修德有其誠矣。進忠良.遠邪佞,公賞罰,寬賦役,節財用,戒聚斂,卻貢獻,罷_T役,斯圖治有其實矣。如斯而災變不息,未之有也。”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病危,權貴擁英宗複位。茲數上保國條陳,指斥朝中權貴,被降為浙江參政,後又削職為民,遣送湖北江夏管製。半年後,送河州故裏。天順五年(1461年),戰事又起,複起用參讚軍務,後升任兵部尚書。任職後,複京營軍士舊額,革除將帥私役積弊,裁汰冗員,鞏固邊防。但又遭宦黨誣陷,報國誌願受阻,連續五次上書辭歸田裏,憲宗準歸家養病。

辭官居家22年,憲宗先後下詔110道,敦促再次出仕,均堅辭回絕。茲在家經營田圃,教子讀書,吟詩填詞,以“秋容不改雨前景.晚節猶存霜後枝”詩言誌。著有《戇庵集》、《休庵集》。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病故於河州家中。臨終囑咐:“我無功德,死後勿乞恩澤。”贈太子少保,諡莊毅。安徽立祠紀念。大學士邱睿祭文中讚道:“世之偉人,國之重臣。在漢為汲長孺,在宋為包希仁。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名學者馬應龍《王莊毅公祠堂記》稱其“曆官三十載,家無餘資;還政二十年,德無少玷。英邁之氣,垂老不渝”。

參閱《明史》卷177;

《臨夏州誌》;張維《隴右金石錄》

段堅

段堅(1419—1484年)字可大,號柏軒,又號容思。蘭州人。明代隴右名儒,理學家。

“早歲讀書,即有誌聖賢”。受薦舉,由鄉貢入國子監學。景泰元年(1450年)應詔上書,請盡召還四方監軍,罷天下佛道寺觀,然未上報。景泰五年(1454年)中進士,授山東福山知縣。建社學、育童士,振興教育,改變風俗,謂“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無不可變之俗”。在位六載,政績優異。成化初(1465年),擢萊州知府。在職一年,教化大行,改任河南南陽知府。召州縣學官,強調儒家為學之道,使廣為勸導儒生,專誌致學。創建誌學書院,召聚民眾講說《五經》要義,倡建節義祠,鼓勵孝友。所辦訟獄務求平實公正,徭賦征取竭力輕薄。居官九年,境內大治,因病辭歸。士民號泣送行,出境不絕。及聞其卒,即立祠祭祀。

堅為隴右大儒,學尊河東薛镟。“務致知而踐其實,不以諛聞取譽,故能以儒術飾吏治”。勤謹愛民,清正廉潔,離任時行李蕭然,“僅有祭器、書卷十數篋”。歸裏後,以“奉先、事兄、教子、睦族、善俗”為宗旨,授徒講學,曾題詩“天下有材皆可用,世間無草不從風”。在段家台創建書院,桃李盈門,培養名臣彭澤等一批人才,後人稱容思書院。著有《柏軒語錄》、《容思集》等刊行於世。隴右方誌學家張維稱:“段先生崛起邊隅,明聖賢之學於天下,人能弘道,豈不然乎”!

原蘭州市東稍門外原有“段容思先生德教坊”,背麵書為“理學名臣”。

參閱《明史》卷281;

張維《甘肅人物誌》;

《蘭州市誌·城關區誌》

黃諫

黃諫生卒年不詳。字廷臣,號卓庵,別號蘭坡,蘭縣(今蘭州市)人。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