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何包鋼:《協商民主與民主化》,《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刊》2007年第4期。
[30]何誌武:《大眾媒介與公共政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1]賀建平:《協商民主理論與公共新聞學的媒體實踐》,中國新聞與社會發展論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11月。
[32][美]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金衡山譯,譯林出版社2005年版。
[33][美]傑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34][美]卡爾·波蘭尼:《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馮鋼、劉譯,浙江出版社2007年版。
[35][美]凱文·林奇:《城市形態》,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華夏出版社200年版,第93頁。
[36]李凡、朱竑、黃維:《從地理學視角看城市曆史文化景觀集體記憶的研究《人文地理》2010年第4期。
[37]李金銓:《超越西方霸權》,OxfordUniversityPress(China)Ltd.2004年版[38]李豔紅:《大眾傳媒、社會表達與商議民主——兩個個案分析》,《開放代》2006年第6期。
[39]李澤厚:《美的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40][美]理查德.A.波斯納:《公共知識分子——衰落之研究》,徐昕譯,中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1]林國明:《審議民主、科技決策與公共討論》,《科技、醫療與社會》2005年9月[42]劉國強:《當代傳播形塑集體記憶的方式探析》,《社會科學輯刊》2009第2期。
[43]陸曄、潘忠黨:《成名的想象: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語建構》,《新聞學研究》2002年第71期。
[44][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45]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萬俊人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46][美]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萬俊人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47]羅小未主編:《外國近現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年版。
[48][美]馬克斯·韋伯:《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廣西師範學出版社2005年版。
[49][德]尼采:《曆史的用語和濫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0][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轉型——全球化、道德和倫理》,顧宣凡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1][英]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殷曉蓉譯,華夏出版社200年版。
[52]潘忠黨:《傳媒的公共性與中國傳媒改革的再起步》,《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年第6期。
[53]潘忠黨:《大陸新聞改革過程中象征資源之替換形態》,《新聞學研究》199年第54期。
[54][美]莎朗·佐京:《誰的文化誰的城市》,參見包亞明:《後大都市於文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5]邵培仁:《地方的體溫:媒介地理要素的社會建構與文化記憶》,《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第143~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