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阿蘭·R.H.貝克:《地理學與曆史學—跨越楚河漢界》,闕維民譯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
[2][美]艾爾東、莫裏斯、卡洛爾、麥克拉吉、繆勒(主編):《社會運動理論前沿領域》,劉能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美]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三聯書店1998年版。
[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年版。
[5]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包亞明譯,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美]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陳強等譯,三聯書店200年版。
[7]曹傑勇:《新城市主義理論——中國城市設計新視角》,東南大學出版2011年版。
[8]陳家剛:《協商民主與當代中國政治》,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9]陳家剛:《協商民主》,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版。
[10]陳佩瑜、胡寶林:《產業文化遺址作為設計教學及展演空間的使用經驗析:以台中舊酒廠為例》,《設計學研究》2008年第12期。
[11]陳衛星:《中國現代化的傳播學反思》,《麵向21世紀的傳播學中加傳學研討會文集》,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
[12]陳映芳:《傳播媒介與都市空間生產圓桌對話》,《中國傳播學評論》(第輯),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3]陳映芳:《都市大開發:空間生產的政治社會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年版。
[14]陳映芳:《行動者的道德資源動員與中國社會興起的邏輯》,《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4期。
[15]戴維·A.斯諾、羅伯特·D.本福特:《主框架和抗議周期》,選自《社會運動理論的前沿領域》。
[16]戴維·哈維:《後現代狀況》,閻嘉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31頁。
[17]單霽翔:《從大拆大建式舊城改造到曆史城區整體保護——探討曆史城區保護的科學途徑與有機秩序》,《文物》2006年第6期。
[18]鄧正來:《關於“國家與市民社會”框架的反思與批判》,《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3期。
[19][德]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華夏出版社2006年版。
[20][法]福柯:《現代性經驗史》,佘碧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甘會斌:《中國城市空間的虛無化》,《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8年5月31日。
[22][美]甘斯:《什麼決定新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3]高恩新:《互聯網公共事件的議題建構與共意動員》,《公共管理學報》2009年第4期。
[24]龔益:《公眾參與在可持續發展中的表現形式》,《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1年第4期。
[25][法]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劉北成、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6][法]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範之間:關於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三聯書店2003年版。
[27][法]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何包鋼:《協商民主:理論方法和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