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沈海虹:《集體選擇視野下的城市遺產保護研究》,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專業博士論文,2006年。

[57]沈玉麟:《外國城市建設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9年版。

[58]孫瑋:《媒介話語空間的重構:中國大陸大眾化報紙媒介話語的三十年演變》,《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年第4期。

[59]唐文方:《中國民意與公民社會》,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60]陶東風:《記憶是一種文化建構——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第9期。

[61][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華夏出版社2007年版。

[62]萬強、鍾櫟娜:《西方城市設計與社會思潮的相互呼應》,《規劃師》2007年第1期。

[63]汪暉、許燕:《“去政治化的政治”與大眾傳媒的公共性——汪暉教授訪談》2004年,http://www.chinesethought.org/ddpl/002929.htm/。

[64]王軍:《城記》,三聯書店2003年版。

[65]王軍:《拾年》,三聯書店2012年版。

[66]王明珂:《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文化公司1997年版。

[67]王宇新:《城市規劃決策民主化麵麵觀》,《國內城市規劃》2007年第6期。

[68]王誌宏:《人文地理概論》,巨流圖書公司2006年版。

[69]吳茜、韓忠勇:《國外城市規劃管理中“公眾參與”的經驗與啟示》,《行政論壇》2001年第1期。

[70][韓]吳錫泓、金榮枰:《政策學的主要理論》,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1]吳誌強:《西方城市規劃理論史綱導論》,《城市規劃彙刊》2000年第2期。

[72]武堅:《當代中國的政府管治困境》,《三農中國》2008年第1期。

[73][美]西德尼·塔羅:《運動中的力量:社會運動與鬥爭政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4]夏鑄九:《時論廣場》,《中國時報》1998年11月12日。

[75]徐奔:《公共知識分子與政治存在主義/陶東風,知識分子與社會轉型》,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6]徐友漁:《當代中國公共知識分子的生成》,《當代中國研究》2004年第期,第4頁。

[77]許紀霖:《北大改革的“商議性民主”》,《新聞周刊》2003年第28期。

[78]許紀霖:《從特殊走向普遍:專業化時代的公共知識分子如何可能?》,《共性與公共知識分子》,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9]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80]楊擊:《理解霍爾——從媒介功能和新聞真實性的角度看》,《現代傳播2001年第3期。

[81]葉慧玨:《雙重身份:跨界記者的職業訴求想象》,複旦大學2006級碩學位論文。

[82][澳]約翰·德雷澤克:《商議民主及其超越》中文版“序”,丁開傑等譯,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