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環境汙染的重大災害(2 / 3)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指的是純天然、無公害並且具有豐富營養的食品。杜絕一些化學物質的使用,確保種植區符合綠色植物生長的條件,在食品加工環節保證不使用添加劑、保證食品的純天然性和安全營養性等。我國於1990年5月由農業部正式規定了綠色食品的這一標準。綠色食品的標誌為綠色正圓形圖案,上方為太陽,下方為葉片與蓓蕾,標誌的寓意為保護。

綠色建材

國際學術界1992年定義綠色建材為“在原料采用、產品製造、使用或者再循環以及廢料處理等環節中對地球負荷最小和有利於人類健康的建築材料”。目前綠色建材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如何評價還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

綠色電腦

綠色電腦指的是低能耗、性能安全、材料對環境及人類的健康沒有危害,其使用過後對環境的危害性被降低到最低程度。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自身健康認識的不斷提高,綠色電腦已經成為人們購買電腦產品的一個重要要求。美國現在已經生產出了這種綠色電腦,其耗電量從以前的150—300W降到30—50W,並貼上了“能源之星”的標誌。

綠色設計與製造

綠色設計指的是麵向環境的一種設計,設計師著眼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角度,具有合理的經濟性和可操作性的一種環保設計。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充分考慮到了對環境的影響,減少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其核心是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汙染物的排放,使用後可以很方便地回收並可再生循環利用。綠色設計不僅是技術方麵的革新,也是一種觀念上的革新。

綠色製造是現代製造業中追求的一種製造標準,在製造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求將產品對環境的危害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能源消耗達到最低程度,報廢產品對環境的汙染達到最小程度甚至沒有汙染。當然,這是要在保證產品的質量、功能和製造成本的前提之下的。

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指的是一種適度的消費,也叫做可持續消費。這種消費是一種新的理念,它以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危害為前提,以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的消費行為為核心,從生產、消費的各個方麵及過程中做到對環境危害最小的方方麵麵。其重點是“綠色生活,環保選購”。

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將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旅遊事業和搞活當地經濟聯係在一起,以達到人類和環境和諧發展的目的。其既要發展好旅遊業,使大批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和持續利用,又要保障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刺激當地經濟活力,使群眾脫貧致富。

生態住宅

生態住宅指的是在確保人類居住場所舒適、健康、美觀的前提下,達到環境、人類、建築物三者和諧統一的住宅。其要求包括兩點:建築材料為無公害、無汙染的綠色建材;住宅中要充分使用綠化係統和環保產品,盡量不使用對環境有危害的產品,做到節能無汙染。

生態示範區

生態示範區指的是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實行一種使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環境建設、人類活動都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獨立的、對外開放的綜合性生態係統,其目標是追求環境和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全國綠色通道建設

全國綠色通道建設是一項全國範圍的大型公益性事業,以建設秀美的山川為目標,在總體上以重點生態工程為框架,以城鎮、村莊綠化為依托,沿著公路、鐵路、河渠、河壩等沿線進行大型的綠化工作,來實現我國的綠化戰略。其目的是保護交通、水利沿線的生態環境,推動全國城鄉綠化工作的全方位發展,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北防護林林係

三北防護林林係是一項正在我國北方開展的大型生態環保工程。我國北方地區由於多年來的濫砍濫伐、毀林造田等行為,使得西北、華北、東北等地風沙肆虐、水土流失。為了治理、改變這一情況,恢複西北地區的綠色生態環境,國家從1979年開始在北方地區建造大型防護林工程,打造我國北方的“綠色萬裏長城”,成為我國林業發展史上的一大壯舉。三北防護林體係的建造使北方的森林資源得到了快速的增長,防風固沙的作用大大增強,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也帶動和發展了我國北方的經濟。

退耕還林還草

退耕還林還草是我國為了改善西部地區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而采取的一項大型生態建設工程。為了糾正以往不合理的開墾方式,遏製水土流失、生態不斷惡化的情況,將已經開墾出來的土地重新種植林木和草地,以達到改善自然環境和拉動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最終使人民群眾共同致富。

珍稀動植物保護

地球上生存著的所有動植物之間是有著密切的聯係的,它們同人類以及整個地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係統。但由於現代人類的破壞性活動,已經造成了大量動植物種類的滅絕,而且還有很多動植物種類正麵臨著絕種的危險。如果不加以保護,它們會從地球上消失,而它們的滅絕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製造新藥的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損失是我們永遠也無法挽回的。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來進行珍稀動植物保護工作,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是可以恢複的。因此,保護野生動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指的是為了保護珍稀瀕危的動植物以及生態係統,由國家劃定專門的區域對其進行保護,且在不影響區內動植物生長的前提下,開展旅遊和科研活動的場所的總稱。在自然保護區內,嚴禁狩獵行為,並有專人進行保護和研究工作,使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意義和經濟意義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達到和諧統一。

生態功能保護區

生態功能保護區指的是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蓄洪水、防風固沙、維係生物多樣性等方麵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內,有選擇地劃定一定麵積予以重點保護和限製開發建設的區域。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夠防止和減輕自然災害,協調當地生態保護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一致,可以保障國家和地方的生態安全等。我國對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建設工作給予了非常高的關注,在2000年時,國務院印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提出,要通過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實施保護措施,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功能的退化。

沙產業

1984年冬季,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首次提出了“沙產業”這個概念。他認為,沙產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現代化產業,要利用發達的現代高科技技術,充分利用沙漠戈壁上的日照和溫差等有利條件,推廣使用節水生產技術來發展農業,做到與市場接軌,從而保護環境。

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一種現代化農業,其特點是不使用含有化學物質的肥料,而采用農家肥來提高土壤的肥力;利用生物技術防止病蟲害以達到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農業。其目的是利用傳統的農業技術、經驗和現代化的技術和管理手段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達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雙贏。

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的特性及其排泄物來達到為農作物殺蟲、除菌、防病的功效的農藥。生物農藥與傳統農藥相比,有廉價、高效、無汙染等優點,並且使害蟲不易對其產生抗藥性。現在,生物農藥憑借自己的優勢正逐步走向實用化,它的發展將會大大改善因長期使用傳統農藥而造成的危害,對農業發展將會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生物監測

生物監測又稱“生物測定”,指的是利用生物對環境中汙染物的敏感性反應來判斷環境汙染的一種手段,以此來補充物理、化學分析方法的不足。例如:利用敏感植物的反應監測室內環境是否受到汙染,一旦出現有害氣體增加的現象,蘆薈的葉子尖端就會發黃以致死亡;應用指示生物群落結構、生物測試及殘毒測定等方法,反映水體受汙染的情況等。

環境標誌

環境標誌指的是為了表示產品質量符合標準並在各個環節都達到環保的要求,是綠色、安全、健康的產品,政府部門或有關組織便將一種圖形標誌貼在產品表麵。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環境標誌,如ISO14000環境標誌國際認證、美國再生標誌、歐盟的歐洲環境標誌等。我國的環境標誌圖形由青山、綠水、太陽和10個環組成,其寓意為“全民聯合起來,共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是我國在各大城市中實行的一項重要環境保護製度。它指的是在城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以城市生態理論為指導,以發揮城市綜合功能和整體最佳效益為前提,采用係統分析的方法,從總體上找出製約和影響城市環境的綜合因素。理順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環境建設相互依存又相互製約的辯證關係,用綜合性的對策整治、調控、保護和塑造城市環境,為城市人民群眾創建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使城市生態係統實現良性發展。其重點是控製水體、大氣、固體廢物和噪聲汙染。

ISO14000環境管理係列標準

ISO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英文縮寫,14000是該組織推出的一個管理標準,該標準是由14001到14100共100個號組成,統稱為ISO14000係列標準。該係列標準融合了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在環境管理方麵的經驗,是一種完整的、操作性很強的體係標準,包括為製定、實施、實現、評審和保持環境方針所需的組織結構、策劃活動、職責、慣例、程序過程和資源。ISO14000係列標準的用戶是全球商業、工業、政府、非贏利性組織和其他用戶,其目的是用來約束組織的環境行為,達到持續改善環境的目的,對消除非關稅貿易壁壘即“綠色壁壘”,促進世界貿易具有重大作用。

大氣環境質量日報

為了提高大氣環境的自動監測能力,完成國家規定的環保城市的相關指標和要求,我國許多城市投入大筆資金在城市及其周邊安裝大氣自動監測係統,將每天開展對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狀況的監測和記錄工作,並將結果每天向公眾宣布。其內容包括:空氣汙染指數、空氣質量級別、空氣質量描述以及首要汙染物四個項目。開展大氣環境質量日報後,市民可以及時了解當日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狀況,方便了市民的生產和生活,也便於城市環保部門能夠掌握第一手的環保數據,便於其管理工作的開展。

中國植樹節(3月12日)

為了提高人們保護森林的意識,提高人們對森林價值的正確認識,中國政府響應世界“植樹節”的宣傳,於1915年7月31日規定每年農曆清明節時為植樹節,屆時全國各地舉行植樹典禮,組織造林活動。1928年4月,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忌日,將原植樹節改在每年的3月12日。1979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屆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並在1984年9月召開的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上將植樹造林納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使植樹節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被確定下來。

《寂靜的春天》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一流作家蕾切爾·卡遜的著作,於1962年在美國出版,在當時還沒有環境保護這個詞語的時代,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因為書中提出了農藥危害環境的觀點,第一次對人類自認為絕對正確的行為給予質疑和客觀的評價。雖然這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但這本書對生產和經濟部門以及廣大民眾都產生了強大的震撼力。作者也受到了強大的抨擊和詆毀,但從今天環境保護深入人心的時代來看,她的觀點無疑是正確並具有前瞻性的,書中所闡述的環境保護的思想也為人類的環境意識點亮了一盞明燈。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

1970年4月22日這一天的美國很不尋常,數以萬計的人走上街頭,呼籲政府采取措施保護環境。這次大規模的遊行震撼了美國政府,美國環保局也是在這次遊行的影響下成立的。從此,美國民間組織提議把4月22日定為“地球日”。它的影響日益擴大,到1990年4月22日這一天,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舉行了各種各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參加人數達幾億,從那時起,“地球日”便成為了國際性的“世界地球日”。

綠色和平組織

1971年,一個以環保工作為主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在加拿大成立,其總部設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現在它的分會遍布全球的41個國家,影響力日益巨大,其使命是:“保護地球、環境及其各種生物的安全及持續性發展,並以行動作出積極的改變。”這個組織就是綠色和平組織。該組織為了突顯出環境問題,組織成員會親自前往該地區,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揭示環境問題。綠色和平組織隻接受個人捐款,並不接受任何國家或者組織的捐款,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目前在全世界已經有兩百五十萬以個人名義的會員在支持著綠色和平組織。

人與生物圈計劃

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部門,發起了由政府支持的跨學科的大型綜合性研究計劃,即人與生物圈計劃。其著重點是對人與自然環境關係進行生態學研究,並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以尋找出有效解決人口與生態資源矛盾的途徑,幫助各國改善生態環境的工作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