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八章(1 / 3)

一、互聯網的基本特征

互聯網是一個與現實世界不同的空間,具有虛擬性、有限的感官體驗、匿名性與身份的彈性等基本特征。

(一)虛擬性

虛擬是指“事物並非真實存在,但是仍然產生實際的效果和效能”。比如說,互聯網上的社區,它並不具有任何物理性質的存在,在現實世界裏哪裏也找不到它,所以不具有現實社區的必須有共同地域的條件,但是它確實能夠喚起社區成員心理上的認同感,而且社區成員還表現出現實社區中同樣的行為特點,所以被稱為虛擬社區。

與虛擬這一概念緊密相連的是虛擬現實,所謂虛擬現實就是通過一些手段讓行為者體驗到一種完美的感官幻覺即“完美的臨場感”(PerfectPresence),互聯網就是通過盡可能地提供有效的刺激來幫助用戶喚起這種感覺(JohnSuler,1999)。因此,網絡空間具有真實的存在感,並不直接來自於真實世界的反映,而是人們自己營造的結果。網絡空間的虛擬真實,指的並不是由電腦所創造的與真實世界相似的虛擬實境,而是藉由人們內在的心理反應的認同所產生的一種真實感覺。

(二)有限的感官體驗

盡管互聯網是一個多媒體的世界,但是互聯網上絕大多數信息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互聯網用戶也是通過文字符號來相互溝通的,在溝通過程中,雙方無法看到對方的麵部表情,也無法看到對方的肢體語言,更無法聽到對方的語氣及語氣變化。所以,在互聯網中,所有的外部感官都退化了或者說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個人對文本的解讀能力。這種純文本化的溝通方式在某些方麵也正是互聯網的優勢。實際上,互聯網很早就出現了具有聲音和圖像的聊天室,但是至今沒能推廣開來,同時,通過QQ和MSN等即時通訊軟件,已完全實現互聯網上無障礙的聲像傳輸,但使用這種功能的人很少,對大多數網民來說,他們更習慣互聯網通過文本交流的方式,同時也認為這正是互聯網的魅力所在。

(三)匿名性與身份的彈性

匿名是隱匿自己的身份。匿名性實際上是所有大眾媒體受眾的共性,如對於廣播電視,誰在聽在看節目,無從知曉,報刊因為訂閱倒還可能給大眾傳播媒體提供受眾的相關信息。從這點看,網民的匿名性與報刊相似,因為IP地址使得每個組織和個人在網絡上都有自己的一個身份象征,即使不能確定網民與這個地址的聯係,但至少相對於報刊的讀者而言身份更易確定。網絡上匿名之所以引人注目,一則因為網民在接收信息的同時可能反饋或發布信息,但不像傳統受眾那樣署上真名實姓;二則多數人不掌握依據IP地址查找真人的技術,即便擁有這個技術,若非特殊需要,也懶得追究其真麵目,這就給網民留下匿名的印象。

有研究者(王衛東)考察了匿名性與攻擊行為的關係。實驗儀器為即時通訊軟件QQ。QQ上有一項“用戶資料”的選項。根據對固定樣本組的成員資料的掌握,研究者將120名被試分成60人的兩組,一組是在“用戶資料“裏任何資料都沒填的人,這一組為匿名組;另一組是至少填寫了真實姓名、聯係電話、性別等信息而且經核對都是真實信息而非亂填的人,這一組為非匿名組。

在用QQ跟被試聊天的過程中,主試堅持兩點,一是始終不正麵回答對方的問題,二是不斷地絮絮叨叨訴說自己牙痛的事,以給對方造成困擾,形成侵犯行為產生的誘因。當出現對方連續10分鍾都不與主試說話的情況則停止實驗,因為這說明對方已把主試加入了聯係人的黑名單,主試的任何發言被試都收不到了,另一種情況是被試把QQ關掉,停止與主試聊天,這兩種情況都算成是沒有發生攻擊行為。而一旦被試說出“你有病啊!”,“滾蛋”之類的攻擊性語言,則視作攻擊行為發生,實驗終止。實驗結果實明,匿名組發生攻擊行為的人數占總人數的68.33%,而非匿名組隻占36.67%,說明網絡匿名性確實易增加攻擊行為的發生,因為人在匿名的狀態下不用擔心承擔行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