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茲有一句名言:“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正是由於匿名性才導致了互聯網上身份的彈性,網民們可以對自身的身份進行“有選擇性的暴露”。他可以有選擇性地暴露自已想讓別人知道的部分,也可以扮演想讓別人以為是的身份,也可以選擇完全不暴露自己的存在和身份,做一個網絡上的“潛水者”(Lurker)。正是互聯網的匿名性與身份的彈性才導致了互聯網的去抑製效應(Disinhibitioneffect),它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人們通過它來實現某些不愉快的行為和感情,如在網上辱罵和攻擊他人;二是它使得人們在網上變得更誠實和坦白。
除了上述一些特征外,在互聯網上交流還具有地位的平等性與去中心性、交流的自主性等特征。
二、網民的特征
(一)個體性
網民上網,猶如進入一個偌大的信息超市,信息不是從傳播者那裏“推”向接受者,而是由接受者從傳播者那裏“拉”出來。互聯網上的信息發布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條件如思維方式、興趣愛好、資料類型等任意分層組織自己的信息,而網上的信息獲得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任意選擇其中某一條信息。網絡傳播是一種典型的個性化的傳播方式,既有點對麵的傳播,又有點對點、多點對多點的傳播。在傳統媒介中,受眾的概念指的是“不定量的多數”,而網絡使受眾作為一個“個體”存在有了意義,如尼葛洛龐帝所說,在數字化生存的情況下,我就是“我”,不是人口統計學中的一個“子集”。
尼葛洛龐帝對此有幾個理想化的設想,也許可以成為一種參照:“在後信息時代裏機器與人就好比人與人之間因經年累月而熟識一樣:機器對人的了解程度和人與人之間的默契不相上下,它甚至連你的一些怪癖(比如總是穿藍色條紋的襯衫)以及生命中的偶發事件,都能了如指掌。”“數字化的生活將改變新聞選擇的經濟模式,你不必再閱讀別人心目中的新聞和別人認為值得占據版麵的消息,你的興趣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未來的界麵代理人可以閱讀地球上每一種報紙、每一家通訊社的消息,掌握所有廣播電視的內容,然後把資料組合成個人化的摘要。這種報紙每天隻製作一個獨一無二的版本。”(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不過,任由個人按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信息看似滿足了個人的需要,但長此以往,可能使個人的知識結構單一,每個個體隻了解到“欲知而未知”的內容,而無法掌握“應知而未知”的內容。此外,人與人之間將缺乏相互理解,失去交流的基礎。個性化過度,還可能導致個體少了歸屬感而倍感寂寞。
(二)自主性
尼葛洛龐帝曾對網絡作過形象的描繪:“數字化會改變大眾傳播媒體的本質,推(pushing)送比特給人們的過程將改變為允許大家(或他們的電腦)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過程。這是一個劇烈的變化,因為傳統媒體的整個概念是,通過層層過濾之後,把信息和娛樂簡化為一套‘要聞’或‘暢銷書’,再拋給不同的‘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