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師華瓔珞、】

“婆師華”,就是雨花,是雨後才生的花。

【阿提目多伽華瓔珞。】

“阿提目多伽”,就是龍甜。龍甜花瓔珞。

【如是等龍所有勢力,盡現向莎伽陀,如是現德已,不能勝故,即失威力光明。】

它鬥不過了,它神通力量比不上長老周利槃陀伽的神通,所以它就垂頭喪氣,所有的威力光明都失去了,都收斂了。

【長老莎伽陀,知龍力勢已盡,不能複動,即變作細身,從龍兩耳入,從兩眼出,兩眼出已,從鼻入,從口中出,在龍頭上,往來經行,不傷龍身。】

現大神通,變得很小,變一個小身從龍的兩個耳朵裏麵進去,兩個眼睛裏麵出來,然後又從它的鼻子裏麵進去,從口裏麵出來,然後在龍的頭上麵往來經行,龍王就很驚怖。

【爾時龍見如是事,心即大驚,怖畏毛豎,合掌向長老莎伽陀言:“我歸依汝。”】

它這次心服口服了,說:“我皈依您老人家。”

【莎伽陀答言:“汝莫歸依我,當歸依我師,歸依佛。”】

你要皈依我師父,要皈依三寶,要皈依佛。

【龍言:“我從今歸三寶,知我盡形作佛優婆塞。”】

就是說我皈依三寶以後,盡形壽都成為佛弟子,都是作為居士,“作佛優婆塞”。

【是龍受三自歸,】

三自皈,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

【作佛弟子已,更不複作如先凶惡事,】

以後再不會去殘害眾生了。

【諸人及鳥獸,皆得到其所,秋穀熟時,不複傷破。如是名聲,流布諸國,】

長老周利槃陀伽就名聲遠揚,說他能夠降龍。

【長老莎伽陀,能降惡龍,折伏令善,】

能夠折伏它,攝受它,讓它改惡從善,回心轉意,皈依三寶。

【諸人及鳥獸,得到龍宮,秋穀熟時,不複破傷。因長老莎伽陀名聲流布,諸人皆作食傳請之。】

因為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大家都很讚歎他,所以大家都輪流請他去應供。有一次就出了一個問題,上當了,誤喝了一碗酒。

【是中有一貧女人,信敬請長老莎伽陀,】

一個貧女人因為信心的緣故,就很恭敬地來迎請長老周利槃陀伽。

【莎伽陀默然受已,】

莎伽陀就默然,默許,答應了。

【是女人為辦名酥乳糜,受而食之。女人思惟:】

這女人是個好心,但是她搞錯了。說這些乳糜都是很冷的東西,喝那麼多會不會發冷,要給他中合一下,就給他一點酒,他就當水喝下去了,“受而食之”。

【是沙門啖是名酥乳糜,或當冷發。便取似水色酒,持與。是莎伽陀不看飲,】

看都不看,一口就喝下去了。

【飲已,為說法,便去,】

喝完以後,給她說了法,然後就走了。但是差不多走到寺院的時候,這個酒性就發作了。

【過向寺中。】

他就回到釋迦佛所住的寺院。

【爾時間酒勢便發,近寺門邊,倒地,僧伽黎衣等,】

那些戒衣,以及一切比丘的用具通通散滿了一地。

【漉水囊、缽、杖、油囊、】

【革屣、】

鞋子。

【針筒,各在一處,】

各個就散在一處,遍地灑的都是,因為他醉酒了。

【身在一處,】

身子在另一邊。

【醉無所覺。爾時佛與阿難,遊行到是處,】

佛與阿難經行,就來到這個地方了。

【佛見是比丘,知而故問:】

知道是長老莎伽陀,他就故意來問阿難:“這是誰?”

【“阿難,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長老莎伽陀。”】

這個是長老周利槃陀伽。

【佛即語阿難:“是處為我敷座床,辦水,集僧。”】

佛陀就對阿難說:“你就在這個地方為我敷一個座床,然後來辦水,集僧。”準備水,會集僧眾。

【阿難受教,即敷座床,辦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辦水,集僧。”佛自知時,】

我已經做好了。佛陀自己肯定知道什麼時機對眾生說法最好。

【佛即洗足坐,】

用水洗足已,敷座而坐。

【問諸比丘:“曾見聞有龍,名庵婆羅提陀,凶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處,象、馬、牛、羊、驢、騾、駱駝,無能到者,乃至諸鳥,無敢過上,秋穀熟時,破滅諸穀。】

你們有沒有見過,或者有沒有聽過,以前有一條惡龍很厲害,傷害眾生,一切人都不敢到它住的地方去。

【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諸人及鳥獸得到泉上。”】

周利槃陀伽能夠折伏它,讓它改邪歸正,所以現在人和鳥獸都可以去到龍住的泉水邊了。

【是時眾中,有見者言見,世尊;】

有一些當時見過的說:“我見到了,世尊。”

【聞者言聞,世尊。】

“聞者”,雖然沒有現場見到,但是聽說過。“我們也聽說過,世尊。”回答佛陀。

【佛語比丘:】

佛陀就開示比丘說。

【“於汝意雲何,】

你們的意思怎麼樣呢?

【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蟆不?”】

你看,周利槃陀伽以前那麼有神通,那麼厲害,能夠降伏龍。他現在喝醉酒了,你看他的力量能夠去降伏一隻癩蛤蟆嗎?降伏不了。醉酒的人一點力量都沒有。

【答言:“不能,世尊。”佛言:“聖人飲酒,尚如是失,】

你看,證得阿羅漢道的那些聖賢位的大德,喝酒以後醉酒了都有這樣子的過失,那些神通威勢通通都失去掉了。

【何況俗凡夫?如是過罪,若過是罪,皆由飲酒故。從今日,】

何況是那些凡夫呢?所以從今以後,凡屬要說我是佛弟子的,一定不得飲酒,“從今日”。

【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

這個製得是比較嚴,乃至於很小的草葉子上麵,葉尖上麵的一滴酒都不得喝。

【佛種種訶責飲酒過失已,告諸比丘:】

嗬斥了飲酒的種種過失。這個有很多過失,你看《聖歡喜經》,佛陀對聖歡喜比丘說,飲酒有35種過失。在另外的一些經典上麵,比方說《善惡所起經》上麵就說到,喝酒有36種過失。還有一些經典上麵說是11種過失。種種的開合不同,有些說得略,有些說得詳,說種種的過失。佛陀種種的嗬責飲酒的過失已,“告諸比丘”,告誡這些比丘,你們教化居士的時候要告訴他們。

【“優婆塞不得飲酒者,有二種:】

他們不準喝的酒有兩種。事實上就說一切酒不得喝。

【穀酒、木酒。】

稻穀,糧食所做的酒,這個不用解釋了。“木酒”就是用根、莖、葉、花、果來釀造的酒。

【木酒者,或用根、莖、葉、華、果,】

這些都可以釀酒。

【用種種子、】

用種種的種子。

【諸藥草雜作酒,】

把這些藥草混合起來釀酒。

【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是名為酒。】

不管是糧食做的,是那些花果,乃至於葉子所做的,反正一切的酒,隻要是它能夠飲,能夠醉人,它有酒色、有酒香、有酒味,喝下去能夠醉人,都是稱為酒,都不得喝。

【若優婆塞嚐咽者,】

嚐一點,咽下去了。

【亦名為飲犯罪。若飲穀酒,咽咽犯罪;】

你隨咽一下,吞到咽喉裏麵去,你吞一小口就結一個罪,咽多次就結多罪,這樣子稱為“咽咽犯罪”。

【若飲酢酒,隨咽咽犯;】

就是酸酒的意思,“酢酒”。

【若飲甜酒,隨咽咽犯;】

都是“隨咽咽犯”,不管你飲酸酒也好,飲甜酒也好,反正你喝下去一口就犯一個遮罪。

我們要知道前麵的四戒名為性罪,這裏麵是遮罪,酒本身不是罪,但是喝酒能亂性,能夠讓人沒有智慧。醉酒以後沒有力氣,損害身體,也損傷智慧。佛陀的教化是智慧的教化,所以佛陀就製戒遮止佛弟子,不得飲酒,所以稱為遮戒。

【若啖麹能醉者,隨咽咽犯;】

“若啖麹”,這個“麹”就是酒引子,那個酒藥、酒母,能夠釀酒的藥引子。你如果吃酒母也能夠醉的話,也是犯。

【若啖滴糟,隨咽咽犯;】

“滴糟”,就是燒酒。

【若飲酒澱,隨咽咽犯;】

乃至於你喝酒渣,渣滓,酒渣能醉的話,也是“隨咽咽犯”。

【若飲似酒、】

“似酒”,就是相似的酒,就是那些果子的汁,果醬放久了,你喝下去也能醉人,所以“似酒”。

【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隨咽咽犯;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餘,飲皆不犯。”】

第四戒不妄語戒是佛陀告誡我們在家的佛弟子如何跟人交往,也就是人際交往的方法,人際交往觀和語言的藝術。

不飲酒這個戒是遮戒。他開示我們的不單單是不能喝酒,而是說一切麻醉人的,不利於身體健康的,讓人損傷智慧,越來越遲鈍的,這些都是有毒的,都是有損害的,都是在這個酒戒之中,都是不得去用的。所以這個酒戒是遮罪,是為了防止飲酒以後醉酒了,失去理智了,去造種種的過失。

三緣成犯

一、是酒,飲之能夠醉人的都稱為酒。

二、酒想,你知道是酒,或者是酒所和合的,所調合的。

三、入口咽咽結可悔罪,每咽一口都是結一個可悔罪。

開緣有五

但是也有一些開緣,開緣有五個方麵:

一、食中不知有酒而誤飲。食物裏麵放了一點酒,不知道,然後吃了。

二、或酒煮物,已失酒性。用一些料酒,要做菜的時候放一點點料酒,已經失去酒性,不能醉人了,隻是調美味,這樣子是開緣。

三、病時,病的時候一定要用酒,它有一個條件,就是說你吃了很多的藥都治療不好了,一定隻有這個酒才能治得好,然後以酒為藥,這樣子是不犯的。

四、以酒塗瘡。你看,現在那個皮膚受傷了,為了消毒,用一點藥用酒精去擦一擦。這個是有開緣的。

五、狂亂壞心。因為狂亂壞心的緣故喝了酒,這個是無犯的。

所以這個經上最後說,如果是不能醉人,有酒色,無酒香,無酒味,這些不犯的。

在《比丘功德經》上麵就有說到前麵這個故事,這個製戒的因緣。

“時國人民及四眾弟子”,我們剛剛這個支提國裏麵就看到周利槃陀伽醉酒了,就都有疑問。

“中有疑言”,都懷疑,都來問了。

“娑伽陀比丘”,周利槃陀伽。

“已得阿羅漢果,何以複醉臥?”既然他是阿羅漢了,怎麼會喝醉酒呢?怎麼會醉得不省人事呢?

“佛為說其功德雲:阿羅漢不複饑渴”,阿羅漢事實上他是不複饑渴了。

“為三事故,現醉臥”,因為三個事的緣故來顯現醉臥。

“一者佛欲開化菩薩,二者不欲逆布施家意”,不想違背布施的人那個意思。

“三者恐諸弟子未得道者,飲酒多失故”,為了教化弟子,幫助弟子,那些沒有得道的弟子如果喝酒一定會失去理智,會產生很多的過失,所以“以此製戒檢之,娑伽陀比丘,雖飲酒是為不醉。”還是顯現,為了讓佛陀能夠製定這個戒,更好地教化眾生,所以我們要能夠受持酒戒。

中國是一個酒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土,舉世公認的。舉國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婚喪喜慶、會見朋友,乃至於高興、歡喜、憂愁、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喝一點酒。你看中國的那些詩詞,很多都是寫了飲酒,李白不用講了,號為酒中仙,還有蘇軾,那些都是喝酒的。

中國人高興的時候要來一杯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離別的時候也是要飲酒,你看王維那個送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都是勸人家喝酒的。如果他心裏麵有個心結的時候,他也會要飲酒,你看蘇軾,中秋賞月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是說喝酒。對人生覺得迷茫的時候也是要喝酒,曹操的《短歌行》就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一天天老了,壽命很短暫,所以及時行樂。中國人都是這樣子。還有憂愁的時候也是喝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都是這樣說。乃至於祭祀的時候也是要喝酒,“玉樽迎桂酒,河伯獻神魚。”你看,李白的《月下獨酌》都說喝酒。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一種習慣。

事實上飲酒對於身體,對於後代都沒有好處。李白因為很喜歡飲酒的緣故,他生下來的兒子就很愚蠢。陶淵明也是這樣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在家裏麵,辭官歸隱以後作《歸去來兮辭》,歸隱以後也是天天喝酒,所以他生下來的小孩子也是很愚蠢。這些都是說對於人自身,對於後代都是不利,所以《善惡所起經》上麵就說飲酒有36種過失。並且容易讓他所生的後代子孫都很愚鈍,好像李白、陶淵明都是因為好飲酒,所以他的子孫都沒有成就,都不成器。

這個酒戒是輕重各有不同。這個裏麵,我們看五戒的條文是什麼?“隨咽咽犯”。但是對於我們在家居士來說,要了解佛陀製戒的精神,也就是說不能喝醉酒,不能酒後亂性。對於比丘就要求非常嚴格,乃至於一點點都是不可以的。對於菩薩就要求很高,你看菩薩戒,那個《優婆塞戒經》,乃至於《梵網經》都有不得酤酒戒,你自己喝酒是輕戒,你賣酒給人家喝還是重戒。為什麼?菩薩是無我利他,不可以讓眾生去醉酒,所以不能賣酒。居士菩薩戒,如果你賣酒與人是犯重戒,是犯波羅夷罪,他勝罪,為煩惱所勝。

事實上佛陀製戒的本懷,我們可以明白,一切迷人心智的東西都屬於犯酒戒。比方說抽煙,尤其是佛弟子,那些男眾如果不戒煙,過失是很大了。比方說吸毒,賭博,比方說很沉迷於去玩股票,去上網,迷戀那些網絡,這些很沉迷都屬於犯酒戒。

煙草的來曆

吸煙,在那些經典裏麵,尤其是藏傳佛教的經典裏麵有很多的嗬斥,上麵有說到煙草的來曆。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海底的龍宮勝王處入甚深禪定,這時候他化自在天就有兩個魔女由天降到龍宮來狐媚佛陀。佛陀當然是早已圓滿成就的大聖者,所以如如不動。然後一彈指間讓這兩個現種種妖態的魔女,馬上就變成兩個老態龍鍾的老太太。

這兩個魔女就惱羞成怒,一個魔女就把她的便溺甩出去,並且發一個惡的誓願,說:“願它能夠生出東西來,能夠亂眾生的性,能夠入魔,修一切佛法功德都不能成就。”還有一個魔女就以她的經血也拋出去,說:“願它所生出來的東西能夠幹擾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乃至於種種修行都不生一絲一毫的功德。”在佛麵前發了這個毒誓,發了這個惡願以後就跑了。有個魔女拋的是那些便溺,生出來的是大蒜;拋出來的是經血那些,生出來的也就是煙草。我們看人類文明史上最早抽煙的是墨西哥人,後麵哥倫布航海環遊全球,他也就把這個煙草帶回歐洲,這樣子傳遍全世界了。都是能夠迷惑人的,所以它是這樣子來的。

吸煙有三害

所以吸煙有種種的害處。在經續上麵講到吸煙有三種大害——

一、吸煙者雖有念佛誦經咒,縱經百劫,不生微若芥子許之效果。噢!男眾一定要改了,要抽煙的話,你看,你要念很多佛號,誦很多經,持很多咒,哪怕你經過一百劫的時間都不會生一點的效果,哪怕是芥菜子那麼小的效果都不會生起來。

二、吸煙者,平時吸煙,為煙氣所熏,所以就把他的頂門封住了,“頂聖眼生天”,你總是抽煙,這個頂門就封住了,到時候你出不去。“臨終頂門閉塞,不能往生,”障礙你往生,“反隨煙氣墮於地獄”。這個是魔女在佛前發了毒誓。

三、煙蒜二者一入口中,眾生即當墮落,因為它是魔女發反願,發毒願所生的,並且在佛前所發的,所以它的力量比其它的一切力量都要大很多。

龍樹菩薩就有一段開示說:“清晨吸煙,阻斷動脈流行,臨命終時,不容或現光明。午間吸煙,阻斷靜脈流行,於中陰時,不容或現報身。昏暮吸煙,阻斷中脈上端,於投生時,不容或現化身。”也就是說你將來很難解脫,因為本來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在死有,差不多臨死的時候成就法身佛,在剛死那個中陰身階段成就報身佛,乃至於將要去投胎,都能夠有方法可以轉為化身。但是如果你吸煙,通通都變為不可能了。

你早上吸煙,你臨終時,這些本有的自性的本覺的母光明,本覺光明顯不出來,所以就難以子母光明會合。在你中陰身階段的時候,本來可以有五方佛現,你可以成就報身,但是因為你吸煙的緣故,也不能顯現。黃昏吸煙,晚上吸煙,阻斷中脈的上端,將來投生的時候,也不能轉為化身。所以過失很大。

並且念佛持咒的人,如果有抽煙的壞習慣,因為這個煙氣是魔女的穢物所生,所以一切的天神和護法神都很厭惡,聞到這個氣味就遠離你,不會保護你了。人間如果抽煙的人很多,煙氣熾盛,就旱魃為虐,產生旱災的那些鬼就很肆虐了,雨量不調,災害並至。

所以阿底峽尊者就有一段開示說:“誰人倘若依煙草,五毒煩惱盛似火。”抽煙的人容易生煩惱。“今生受謗及譏毀,死後恒時轉惡趣,縱投生人成瘋子。”這是阿底峽尊者的開示。

宗喀巴大師也說,乃至於藥裏麵也要用煙都是不可以的。宗喀巴大師說:“以邪願魔之惡物”,是發了邪願的魔女的穢物,惡毒物,所以不必說是直接用,甚至於藥中配煙草,七日服用,你七天吃了那種藥,病人和醫生兩個人都會在七劫之中墮地獄,不能解脫出來,所以吸煙的這種惡報是很大。

吸煙的危害

吸煙對今生今世危害也很大。

一、對於下一代的危害。

這個女眾吸煙危害就更大:一個是吸煙很容易導致不孕症,與不孕症有很大的關係。為什麼?香煙裏麵有一種尼古丁,有一個讓血管收縮的作用,所以吸煙多的女子,她吸煙就會讓她子宮裏麵的血管收縮,就不利於精子著床,所以就很難懷孕。就算是她有懷孕,有身孕了以後,如果有吸煙的產婦,她嬰兒的體重比那些不吸煙的產婦所生出來的嬰兒都要輕100克到300克,這是那些醫學機構的研究。並且容易增加種種的障礙,比方說產前出血,讓這個嬰兒的死亡率會增加30%。

並且母親在懷孕期間,如果再有吸煙,香煙燃燒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毒素,叫做苯丙蒽昆。苯丙蒽昆這種毒素就會導致細胞發生突變,發生異變,發生異變以後就會影響胎兒的腦部正常發育,這個胎兒生下來的時候有先天性的畸形的幾率會提高,或者生下來以後會智力很遲鈍。並且有可能是會提高那個嬰兒在幾歲的時候得兒童的那些癌症,或者是呼吸道疾病的概率,這些都會產生,所以應該是不要吸煙。

二、對於身體的傷害也是非常大,煙草有一個統計數字就說,煙草每一年就導致全球,全世界有400萬人死亡。全世界每一年有400萬人都是因為吸煙引起的毛病死亡了,攤算開來就是平均每一天有11000人都是死於由於吸煙而引致的疾病。

女眾吸煙對身體的破壞更大,它容易導致產生骨骼疏鬆症,導致比較容易煩躁,比較容易情緒不穩定,也容易導致女眾會提前兩年閉經,種種的問題都會出現。

三、中國有個統計數字,就是中國目前每一年都有100萬人死於因為吸煙而產生的疾病。你看,中國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0%,但是消耗的煙草是全世界的30%。有個統計數字說,成年人三個人裏麵有兩個人吸煙,這個就糟糕。所以受五戒以後不要吸煙,你不要以為佛陀沒有製戒,佛陀沒有規定不吸煙,你要知道一切麻醉人的東西都是在酒戒裏麵,吸煙照樣是犯這個戒。

並且醫學機構有個研究數字,一支點燃的煙草會釋放出4000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並且這個中間是有號稱為煙草的三大殺手,那就是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對於身體的影響最大,所以稱為香煙三大殺手。吸煙還會增加一些,比方說心律不齊、皮膚病,或者肺癌,或者膀胱癌,大腸癌,這些種種癌病的發病率。如果家裏麵有人吸煙,在客廳裏麵吸,要知道那個不吸煙的人就被迫吸下這個煙,那就叫吸第二手煙,它的危害性比那個吸煙的人破壞還更大,所以不單單是害自己,還是害周圍的人,害家裏麵的人,所以最好就是不要吸煙。無論是今生此世,還是來生後世,吸煙都有無窮的過患,所以一定不要吸煙。

對於修行人來說更是如此,如果出家的男眾有這麼一個壞的習氣,更加要懺除。否則的話,你看,你自己修行都沒有一點功德,還去做什麼佛事,你還怎麼去幫人家懺罪積福啊?所以一定要勵力地懺除這種陋習。

還有比方說吸毒,這些也是犯這個酒戒。比方說,你沉迷於網絡,破壞身心的健康,都是屬於犯了這個酒戒。

1、酗酒與肝髒疾病

回頭來說,這個酗酒,喝醉酒,並且沉迷於酒裏麵也會導致疾病。有一個研究說,酗酒的人喝一次酒,肝髒的細胞就會損傷很多,很難恢複過來。所以抽煙很多的人,往往容易有哪一方麵的毛病?肺炎、肺癌,乃至於支氣管炎都容易誘發。喝酒喝得很多的人,容易產生肝的毛病,因為酒精的分解和排毒都是要依靠肝,所以你老是酗酒,對肝的損害就很大,造成肝髒額外的負擔。

並且抽煙抽得很多的人,這個尼古丁進入到腦裏麵的話,這個腦一開始不能接受尼古丁進來,影響到平衡嘛,後來沒有辦法就產生一種對應的物質,然後就去平和,去中合它,那種物質形成以後,就形成一種依賴了,老是想抽煙,那個就是煙癮產生了,所以最好不要抽煙。

2、飲酒易得高血壓及中風

酒喝得很多以後就會傷害到肝髒,你就可能會有急性酒精性的肝炎,或者是脂肪肝,或者是也容易患上肝硬化、肝腹水、肝炎、肝癌,什麼毛病都冒出來了。並且飲酒很多也容易讓血壓不穩定,產生高血壓,也容易提高中風的幾率。

3、酒精性失憶症 酒精性癡呆症

並且飲酒很多的人也容易罹患老年性的癡呆症,經常大腦就給酒精麻醉了,所以他到老年的時候會有酒精性的失憶症,酒精性的癡呆症,種種毛病都產生了。

所以在《聖歡喜經》裏麵,佛陀對聖歡喜比丘說飲酒有35種過失,我們就略說一下:第一種是資財散失。第二種是眾病之門,你看看,要花錢,還要為自己買病,買罪來受。第三是生起鬥諍。乃至於第三十二是常行放逸。第三十五是作瘋子之行,飲醉酒了,言行舉止很乖張,好像瘋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