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軍統帥宗弼大概也覺得韓世忠是在以卵擊石,於是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日期開戰,韓世忠應戰。到了約定的日子,韓世忠率軍在江麵上攔截北渡的金軍。雙方在江麵上激戰。梁紅玉冒著箭雨親自擂鼓。連續打退了金軍的十幾次攻擊。金軍始終無法渡江。
也許有人要問,梁紅玉在打仗時敲敲鼓有什麼了不起的?
要知道,大兵團作戰需要有協調一致的行動,古代的指揮工具就全靠旗幟和金鼓。所謂“聞鼓則進,鳴金收兵”就是這個道理。具體說來,不同的鼓點代表不同的命令。梁紅玉親自擊鼓也就是表明她在指揮整個水軍。在古代戰爭中,鼓手和旗手是敵軍的首要攻擊對象。梁紅玉站在這個位置上,也就是站在最危險的位置上,當然大大鼓舞了士氣。
從梁紅玉指揮整個水軍來看,梁紅玉肯定是參與了製定作戰計劃,具有相當水準的軍事才能。這可能源於她長年在軍營中耳濡目染,以及和韓世忠南征北戰,再加上天賦的結果。
宋軍一路將金軍逼入黃天蕩死港,但是由於韓世忠和梁紅玉的兵力實在太少,又沒有陸軍配合,結果金軍鑿通湮塞已久的老鸛河故道,逃了出去。在撤向建康(今南京)的途中,金軍遭到嶽飛的阻擊,不得已折回長江與韓世忠交戰,又被打敗。
幾場勝利讓韓世忠非常驕傲,認為金軍不習水戰,遂大意起來。不料有人向宗弼建議利用海船無風難以開動這一點,選一個無風的天,向宋軍攻擊。可能是天不滅宗弼,第二天真的沒有風。宗弼立即率領水軍向宋軍發動火攻,宋軍的海船都成了金軍火箭的靶子,韓世忠敗回鎮江。金軍突圍而去。
雖然韓世忠此戰最後敗得很慘,但是從戰略的角度來說,韓世忠以絕對弱勢兵力讓金兵不敢南顧,應該是不錯了。梁紅玉不這麼想,她上疏彈劾丈夫韓世忠“失機縱敵”,請朝廷“加罪”。這一義舉,使舉國上下,人人感佩,傳為美談。朝廷為此再加封她為“楊國夫人”。
彈劾歸彈劾,朝廷正在用人之際當然不會處罰韓世忠,反而不斷地升韓世忠的官。紹興五年(1136年),韓世忠被任命為武寧安化軍節度使,駐紮楚州(今江蘇淮安)。梁紅玉隨韓世忠同往。經過戰亂的浩劫,當時的楚州饑饉遍地,軍民食無糧,居無屋,梁紅玉親自用蘆葦織草席蓋屋子,還親自去地裏找尋野菜。據說,淮人食用蒲兒菜就是從梁紅玉開始的,蒲兒菜因此也稱“抗金菜”。由於韓世忠、梁紅玉與士卒同勞役,共甘苦,士卒都樂於效命。經過苦心經營,楚州恢複了生機,又成為一方重鎮。梁紅玉、韓世忠駐守楚州十多年,“兵僅三萬,而金人不敢犯”。
苗劉兵變對宋高宗的影響是巨大的。高宗為了避免發生另一次兵變,加強了對軍事將領的防範。嶽飛之所以被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高宗覺得他會成為第二個苗傅。
秦檜當權後,力主議和,和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和議既成,高宗立刻著手削奪大將的兵權。韓世忠首當其衝。好在高宗沒對他下毒手,給了他一個很大但沒有實權的官做。為了逃避迫害,韓世忠幹脆閉門謝客,整天飲酒作樂。這時期梁紅玉不再領兵,大概就把全副精力都放在教育兒子身上了。她的兒子韓彥直也是一代名臣。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逝世。兩年之後,梁紅玉也去世了,終年51歲。死後與韓世忠合葬在蘇州靈岩山。(還有一種說法是,她在1135年隨夫出征抵禦金軍入侵時戰死。)
梁紅玉死後,曆代都建有紀念她的祠堂。淮安現在還有梁紅玉祠。祠堂前的一副對聯倒是很好地概括了她的一生。
青眼識英雄,寒素何嫌,憶當年北虜鴟張,桴鼓親操,半壁山河延宋祚;
紅顏摧大敵,須眉有愧,看此日東風浩蕩,崇祠重整,千秋令馨仰淮塬。
梁紅玉和韓世忠算是一對英雄夫妻。不過梁紅玉並非韓世忠唯一的妻子。在靈岩山的合葬墓裏其實葬了韓世忠的四個妻子。梁紅玉隻是其中之一。對於他們兩人,也許最值得稱道的就是梁紅玉慧眼識英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