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常的故事最早見於南宋初年張孝祥的《張於湖記》中,後來被明代的高濂寫成傳奇《玉簪記》,於是這個尼姑名聲大噪,曆代關於她的小說不少,並且被改編成各大劇種,著名的京劇《思凡》,昆曲《情挑》等就是代表。
陳妙常是南宋高宗紹興年間人,出生於臨江的官宦之家,隻因她自幼體弱多病,被父母送入空門。古時候,人們認為,將體弱多病的孩子送入寺院是可以消災的。此後,陳姑娘就在臨江青石鎮郊女貞庵裏當了一個小尼姑,妙常這個名字是觀主為她起的。陳妙常天資聰慧、好學,加上空門多暇,小姑娘成為一詩詞歌賦無所不精的才女。長到十五六歲以後,陳妙常出落成一個秀豔照人的美女,寬袍大袖的袈裟不但不能掩蓋其美色,還平添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陳妙常的空門偷情與南宋初年的大名士張於湖頗有關係。張於湖,就是張孝祥,淮西人,進士出身。相傳他曾在抗金名將張浚的席上賦一首《六州歌頭》的詞,讓張浚深為感動,並為之罷席。
話說,有一年張於湖奉派出任臨江縣令,一路溯江而上,有天晚上夜宿女貞庵中,準備歇息兩天,然後走馬上任。唐宋時代,佛教在中國盛行,寺廟庵刹大多備有潔淨雅室,以供遠道而來的香客住宿祈夢,和尚廟裏可住女客,尼姑庵內也可供男客過夜。
張於湖入住時正是初秋季節,入夜月白風清,張於湖漫步花間,忽聞琴聲錚錚淙淙,尋聲走去,不覺眼前一亮,見月下一妙齡女尼正在焚香彈琴,眉目如畫,姿態秀逸,心中頗有所感,於是朗吟一詞,其中有兩句很輕佻的句子:
有心歸洛浦,無計到巫山。
這個月下撫琴的尼姑自然便是陳妙常了。她在張於湖入庵時打過照麵,知道他是個名士,沒想到他竟然如此唐突地以豔句撩人,陳妙常心中很不高興,於是當即口占一詞,邊彈邊唱:
清淨堂前不卷簾,景幽然;湖花野草漫連天,莫胡言。
獨坐黃昏誰是伴,一爐煙;閑來月下理琴弦,小神仙。
張於湖碰了一個軟釘子,自然不便相強,他可是飽讀詩書,深明禮義的。更何況此地又是自己即將上任的地方,怎麼能放蕩不羈而貽笑大方呢?於是急急抽身而退,第二天一大早就離開了尼姑庵。在工作之餘,他還時常想起這個妙尼。
一日,他的昔日同窗好友潘法成遊學來到臨江縣,故人相見,把臂言歡。張於湖忽然話題一轉,談到前些時候見到的妙齡女尼姑來。潘法成聽得心旌搖曳,決心一訪。就這樣潘法成住進了女貞庵中。
潘法成比張於湖要持重得多,他找個機會,一本正經地問陳妙常:“人言,非經大難,不入空門,姑娘才貌才人,何事看破紅塵?”陳妙常答道:“人思病時,塵心自減;人想死時,道念自生。皈依佛門,乃獲永生,又何必一定要經過大難呢?”就這樣兩人建立了聯係。
一日晨起,潘法成興衝衝地去找妙常,說是夜來填詞一闕,煩請斧正。陳妙常接過鬆花箋,隻見上麵寫道:
清風明月女貞庵,方外地;物我兩忘好修行,活神仙。
絕世容顏瓊姬態,傾城國;淡妝全無半點俗,荊山玉。
這詞一半寫佛地,一半用詞典雅地形容美女,陳妙常大為欣賞,從此也就對這位潘公子多了一份好感。兩人開始經常談詩論文,對弈品茗,彼此間快速地熟撚起來。一天,他無意間在妙常的禪房中看到夾在經卷中的一闋豔詞:
鬆院青燈閃閃,芸窗鍾鼓沉沉,黃昏獨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