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沒有約束的欲望就是災難——太平公主(2 / 2)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二次政治鬥爭是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後。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即位後,皇後韋氏想效仿武則天,也來個皇後執政,她的女兒安樂公主也同時大力培植勢力,儼然與當年的太平公主一樣。這時候,太平公主也從後台走到前台,開始開府置官屬,並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以至發展到與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譖毀”的地步。再加上太平公主政治才幹出眾,讓韋後、上官婉兒等非常忌憚。這樣一來,太平公主以及她的四哥相王李旦(即後來的唐睿宗)、相王之子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都成了韋後和安樂公主圖謀掌權的最大障礙。

景龍四年(710年),皇後韋氏與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唐中宗。韋氏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自己臨朝攝政,並打算逮個機會害死小皇帝,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革了唐王朝的命。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聯合陳玄禮等起兵,殺死了韋後和安樂公主,迎接自己的父親李旦即位。太平公主積極參與了這次鬥爭,不僅事先參與謀議,而且派兒子薛崇簡直接參加了行動。太平公主在這次鬥爭中還起了一個重要作用,即由她出麵將小皇帝李重茂從“禦座”上趕下來,讓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太平公主在變幻的政治風雲中,一直選擇保衛李唐宗室的態度,多次捍衛李姓王朝,因此她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權傾人主。她的三個兒子封王,其餘的也居祭酒、九卿等高職。當時宰相七人,五個出於她的門下。當年權傾一時的安樂公主,也不過是“宰相以下多出其門”。朝中軍國大政,如果沒有她的點頭就不能決定。太平公主儼然成了“武則天第二”。而她的目標正是效仿母親武則天稱帝。這個時候,她曾經的得力助手李隆基就成了最大的障礙。

於是,她發動了自己生命中第三次政治鬥爭——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鬥爭。當初唐睿宗李旦稱帝,兒子李隆基出力最大,所以他被立為太子是理所應當的事。但是,如果他是太子,太平公主是不可能奪到皇位的,她必須選一個弱小者為太子。於是,她不僅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不當立為太子,甚至召集宰相要求將太子換掉。在這些行動中,唐睿宗是站在太平公主一邊的。到睿宗朝末期,“在外隻聞有太平公主,不聞有太子”,左、右羽林將軍也都投靠了公主。太平公主的勢力幾乎覆蓋了整個朝廷。隻不過,她的對手李隆基不太好對付。

公元712年,天空中出現彗星,太平公主乘機叫術士對睿宗李旦說:“彗星出現在天上,地上就要除舊布新,而且帝坐星和太子星都有變化,皇太子想當皇帝了!”她的本意是要挑唆睿宗相信太子想篡位,一怒之下改立太子。沒想到睿宗早就不想當皇帝了,當即表示讓李隆基即位。太平公主見弄巧成拙,和手下的黨羽激烈反對,李旦執意不聽,但礙於太平公主的麵子,隻讓太子監國。太平公主見情況不對,暗中加快了政變的步伐。公元713年,太平公主準備起兵廢掉李隆基,沒想到李隆基先發製人,首先舉兵發難,太平公主一方失敗,她本人逃入山中的寺廟躲了三天才出來,一回到家中就被李隆基賜死,時年還不到50歲。

說起來,太平公主的能力比其母武則天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政治能量更是空前絕後,她參與推翻了一個皇帝,擁立了兩個皇帝,地位至高無上。然而,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她的奪帝位之戰注定要失敗。

一方麵,當年武則天將李姓王朝改姓“武”以後,朝野上下對女人幹政有一種本能的警惕。在這種大背景下,任何“女人幹政”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韋後、安樂公主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另一方麵,太平公主自身的原因也注定了她的失敗。太平公主的生活非常奢侈,她的收入可敵朝廷收入的20%左右,這無疑是國家經濟的一大禍害。太平公主隻想掌權,卻不考慮民生,無疑會引來一班正直之士的反對。她還縱容手下奪民財產、與民爭利,很不得民心。再說,太平公主主要靠金錢收買來擴充勢力,手下的士人大多品性不正,這些人跟李隆基手下的宋王景、姚崇、張說等人根本無法相比。因此,最終隻能香銷玉殞於三尺白綾。

在追逐功利的遊戲中,欲望往往是那個害人損己的罪魁禍首。野心勃勃的人,對權力的欲望會像吸毒一樣成癮。這些人喜歡鬥爭和拚搏,而且不鬥則已,鬥則求勝。但是,世上沒有常勝將軍。無論多麼強勢的人,如果一直處於風險的旋渦中,不知道急流勇退,最終必然都會死在沙灘上,因為後浪總會變成前浪。

太平公主就是一個典型。如果她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或者她能夠駕馭野心,及時隱退,結局不會那麼悲慘。隻可惜,欲望就像一輛瘋狂飛車,上了車的人往往不舍得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