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梅花不敵牡丹——梅妃和楊貴妃(2 / 2)

此後,楊貴妃的另外三個姐姐分別入宮,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以及秦國夫人。四個姐妹花團團環繞在唐玄宗四周,使得垂垂老矣的玄宗青春煥發,終日與她們周旋嬉鬧,無暇顧及朝政,更把梅妃忘到了九霄雲外。

然而,梅妃畢竟有著與楊貴妃不同的風韻。唐玄宗過度香豔之後,不由思念淡雅。在一個梅花綻放的季節,唐玄宗漫步梅園,睹花思人,泛起一股似水柔情與刻骨相思。於是,某天晚上,唐玄宗謊稱身體不適,沒去楊貴妃宮中,然後命人偷偷把梅妃接來敘舊。

這事還是被楊貴妃知道了。楊貴妃第二天一早就闖進玄宗的寢宮,劈頭就問:“你把梅妃藏在何處?”玄宗假裝若無其事地不承認召見了梅妃。楊貴妃裝出一副正經的樣子說:“這裏亂七八糟,床下有婦人金釵,枕邊留有餘香,這夜是何人為陛下侍寢,為何歡睡到日出還不上朝,陛下可去麵見群臣?”

堂堂皇帝被一個妃子擠兌得無處躲藏,這讓唐玄宗惱羞成怒,但他什麼話也沒說,隻以蒙頭大睡的方式反抗。楊貴妃也是個聰明人,她知道事情如果鬧僵了,自己也吃不消。於是裝癡賣嬌,哭鬧了一番後,回娘家去了。這一手對唐玄宗很管用,沒過多久,他就派人去接楊貴妃回宮,據說接了三次才回。

唐玄宗雖然一心撲在楊貴妃身上,但也沒有完全忘記梅妃,有時會懷著一種憐憫和補償的心理對待她。天寶十三年春,外國使者送給唐玄宗罕見珍珠,他忽然念起已整整八年未見的梅妃,於是命人將這斛珍珠封好,密賜梅妃。睹物思情,梅妃傷感無限,女為悅己者容,如今自己獨守冷宮,還要這斛珍珠有何用呢?她當即賦詩一首,夾在珍珠裏退還給玄宗。詩雲:

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汙紅綃。

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李隆基見詩後並沒有罪責梅妃,還找人為此詩譜曲,列為皇家慶典時的壓軸曲目,名為《一斛珠》。

過了不久,在上陽東宮已經度過了十年寂寞歲月的梅妃,希望能喚回玄宗的感情,寫了一篇《樓東賦》來陳述心中的許多感慨。這首詩描述了她在上陽東宮的淒慘心情,抒發了她對玄宗、對楊貴妃的不滿和對新生活的向往。然而,不但於事無補,她還差點被殺。如果不是唐玄宗還存有一絲愛憐之心,梅妃恐怕早就死在楊貴妃的挑唆之下。

到了這個時候,在這場梅花與牡丹的愛情對抗戰中,梅妃顯然已經徹底敗下陣來。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攜楊貴妃逃往西南,途中,楊貴妃被將士們逼死在馬嵬坡。留在宮內的梅妃,下落不明,但傳言卻很多。

有一種說法是,梅妃不願受叛賊汙辱,用白布將自己層層包裹,跳下古井而香銷玉殞。另一種說法是她趁亂逃出宮中,藏於民間。玄宗後來還下詔重金尋找,但一直沒有下落。

最淒美的說法是,梅妃在安祿山殺入長安後,死於亂刀之下。一天玄宗夢見梅妃到來,含淚道:“昔陛下蒙塵,妾死亂軍中,有人哀妾慘死,埋骨池東梅株旁。”醒來後玄宗前往太液池邊,令高力士等撿尋屍骨,終無所得。又想到梅亭外麵,曾有溫泉,就過去找尋,梅亭邊尚存梅花十餘株,挖開土果然得到梅妃屍,身裹錦帛,屍骨脅下的刀痕還曆曆在目。玄宗情難自抑,揮筆寫下:

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禦得天真。

悄霜雖似當時態,怎奈嬌波不顧人。

有人說,曆史上並無梅妃其人,因為梅妃事跡在《舊唐書》《新唐書》等正史中均不載,隻見於《開元天寶遺事》、宋莆田人李俊甫《莆陽此事》,以及詩作和傳奇故事中。有人認為“蓋見當時圖畫有把梅美人號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時人”。但不見於正史的人物不見得不存在,這是被多次驗證的,因此,我們權且認為確有其人。

楊貴妃雖能使六宮粉黛無顏色,但論才氣、修養應不及梅妃。無奈玄宗還是獨寵風情萬種的楊貴妃。何故?應該是梅妃的品位輸給了楊玉環的情趣。

一個女人,既要情感專一又要風情萬種,做到既有品位又有情趣,著實不易。但是,生活需要情趣作調劑,與沒有情趣的人交往就會產生審美疲勞,女人和男人都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