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問,王皇後不怕武則天變成第二個蕭淑妃嗎?或許她想過,但是她絕不會認為武則天能威脅到她的皇後之位。在王皇後看來,武則天是通過她才回到皇宮的,以後一定會對自己感恩戴德,一輩子都俯首帖耳地聽命於她。再說,武則天出身不高,又有曾經侍奉先皇的“汙點”,就算李治可能一時被她迷惑,也不可能給她任何名分。退一步說,她即使得寵,對自己的威脅也不會有蕭淑妃那麼大。因此,她對武則天一點也不擔心。
武則天進宮後,果然不負眾望,與王皇後聯手,不久就扳倒了蕭淑妃。李治將蕭淑妃貶為庶人。王皇後以為除了蕭淑妃她可以高枕無憂了,殊不知,更大的危險來了。
武則天進宮時什麼名分都沒有,隻是一個宮女。幸運的是,她進宮不久就生下長子李弘,再加上她聰明伶俐,進宮第二年就被拜為二品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後與淑妃。隨著地位的不斷攀升,武則天開始考慮要除掉王皇後,而且最終於永徽六年十一月,順利登上了皇後的寶座,為她踏上帝王寶座邁出了最為堅實的一步。
至於她如何除掉的王皇後,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武則天27歲時生下一女。有一天,王皇後閑來無事,到昭儀宮中逗小公主玩了一會兒,然後就離去了。武則天在王皇後來時,故意避開,及王皇後離去後,將剛剛一個多月的小公主弄死,嫁禍於王皇後。事發後,唐高宗大怒,下詔廢了王皇後,家人一並除名並流放嶺南。
武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並沒有放過已被廢為庶人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資治通鑒》載,唐高宗偶然行至親押她們的冷宮,見門窗關閉甚嚴,於是叩門問道:“皇後淑妃,你們可好?”二人聽了嗚咽痛哭,說皇上如果念舊日情分,使妾再見天日,請改此院為“回心院”。她們的意思就是希望唐高宗回心轉意,撤銷對她們的處分。武則天聽說此事後,決定殺了兩人以絕後患。不久,她命人將王皇後與蕭淑妃誣陷坐罪,各杖二百,砍去二人手足,投入酒甕中,活活疼死。當時王皇後年僅28歲左右。
“前門驅虎,後門引狼”,王皇後本來想借武則天之力打壓情敵,沒想到最終卻要了自己的命。
人們普遍認為,武則天之所以能重見天日並脫穎而出,應歸功於高宗李治對她的垂愛。事實上,她的最大推手是王皇後。而王皇後也並不是真的想幫助武則天,隻是不慎引狼入室、弄巧成拙而已。現實生活中,王皇後式人物不少,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慌不擇路,結果導致另一個更大的問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如諸葛亮所說的:“親賢臣,遠小人。”為人處世要有是非觀念,要認清誰是朋友,誰不可深交,不讓心懷叵測的人有機可乘,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這不僅是管理者的用人之道,也是職場中的交往之道和生活中的交友之道、擇婿之道。
當然,對於武則天,我們不能用“小人”來評價,畢竟在那個封建體製社會裏,在男權至上的環境中,一個出身卑微的女性想要實現自己的政治夢想,雙手不可能不沾染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