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找錯了幫手——王皇後(1 / 2)

我們這裏所說的王皇後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她找錯的幫手就是武則天。可以說,王皇後是武則天登上皇後座位的有力推手,雖然她的本意並非如此。

王皇後是太原王室,屬名門望族。隋唐時代是一個身份製社會,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世家大族中,有“五姓七望”最為尊貴,五姓是指崔、盧、李、鄭、王。在五姓之中,崔姓和李姓分別有兩支最顯貴,合起來就成為所謂“七望”。五姓七望中的“王”就是指王皇後所在的太原王氏。除了出身高貴外,王皇後人也長得十分美貌,所以她才被選為當時還是晉王的李治的妃子。唐太宗生前對這位兒媳婦一直非常滿意,臨死的時候還說這是我的佳兒佳婦。

與此同時,王皇後一家在朝中的勢力也很強大,她的舅舅擔任中書令,相當於宰相,與長孫無忌是同一條戰線。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後長孫氏的哥哥,被李世民引為心腹,後來又受托輔佐李治,勢力極大,所以王皇後的背景極硬。

王皇後進宮後一路坦途,從十四五歲成為晉王妃,後來隨著晉王成為太子,又榮升為太子妃,等太子即位,她便升格成皇後。

美貌、背景以及時局,無一不顯示著這個女人的幸運。可惜的是,上天給了她所有外在的優勢,卻偏偏沒有給她一樣非常重要的東西——李治的愛。更糟的是,她結婚多年也沒有給李治生下一兒半女。

李治為什麼不愛她,原因應該很多,但與她的性格不無關係。《舊唐書》中說,王皇後“性簡重,不曲事上下”。她總是非常矜持,端莊沉穩,不會去刻意討好任何人。這是大家閨秀的性格和風範。可是,李治偏巧是一個多情敏感的文學青年。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很難有火花。當時李治特別寵愛的是蕭淑妃。蕭淑妃是李治當太子時娶進宮的,進宮後接連給李治生下了一兒二女,是李治所有妻妾之中生育兒女最多的。她的家族背景也很好,出身於南方貴族蘭陵蕭氏,隋煬帝的蕭皇後就是她的本家。對於王皇後來說,蕭淑妃是她最大的情敵,兩人的矛盾由來已久。

李治當皇帝後,因為冊封王子的問題,王皇後和蕭淑妃之間的矛盾急劇惡化。導火索之一就是李治封蕭淑妃的兒子李素節為雍王。雍指長安,雍王的管轄範圍在當時的首都長安及其周邊地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按照慣例,雍王一般不會輕易封給妃嬪生的兒子,通常是封給皇後生的兒子。現在王皇後自己沒有兒子,而蕭淑妃的兒子被封為雍王,王皇後從中嗅出了不一般的氣息,她擔心這是蕭淑妃要奪後位的前奏,因此她心裏非常不安。此時,她急需一個幫手,而上天似乎真的給了她一個枕頭。雖然事後她意識到這個枕頭不該枕,但當時她不這麼想。

這個枕頭就是當時還叫媚娘的武則天。

武則天是唐太宗的妃子,在一次侍奉太宗之時,武則天和李治相識並互生愛慕之心。唐太宗死後,武則天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周年忌日,唐高宗李治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有許多人都看到李治和武媚娘激情對泣的場麵。於是,宮中流傳起一個小道消息,說李治和感業寺的一個尼姑有染。消息傳到王皇後的耳朵裏後,她開始的時候勃然大怒,可是轉念一想,如果把這個尼姑引進宮來,讓她纏住李治,不就可以轉移皇帝對蕭淑妃的感情了嗎?於是,她悄悄派人讓武則天把頭發留起來,告訴她興許以後還有進宮的可能。武則天冰雪聰明,一聽大喜過望,當然遵旨照辦。接著,王皇後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唐高宗早有此意,當即應允。永徽三年,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則天再度入宮,時年大概在26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