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宗時候,皇帝將朝廷搬到海上,這可是亙古未有的奇事。
隻商量往哪裏逃跑
高宗“出海避政”其實是當時宰相呂頤浩的主意。呂頤浩(公元1071年—公元1139年)字元直,齊州(今山東濟南)人,進士出身,宋高宗即位後,知揚州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當時的宰相朱勝非在平定苗傅、劉正彥的杭州兵變之後,就自動辭相,同時還推薦呂頤浩、張浚繼任。呂頤浩和張浚都是有才之人,高宗特別信任他們。呂頤浩後來遷任戶部尚書,高宗因為張浚年少,於是就任命呂頤浩為尚書右仆射(右相)兼禦營使。後來張浚主動請纓,前去西北帶領軍隊抗金,這樣南宋朝廷內的大小事務就都由呂頤浩一人主持。
就在這一年十二月,金兵突然南侵,當時的東京(今河南開封)留守杜充迎戰失敗,逃回都城,這時其餘各路兵馬也都抵抗不力,或者不戰而逃,或者全軍覆沒。金兵快馬加鞭,連破數城,直逼南宋都城。高宗麵臨著生命的危險,他嚇壞了,趕緊從揚州逃到了江寧(今江蘇南京)。可是還沒有在江寧站穩腳跟,金兵又尾隨到了江寧。高宗為了虎口求生,接連幾次遣使向金軍主帥求和,語氣卑下,甚至主動提出:隻要金軍撤回,南宋願意除去尊號、改用金的年號,並且可以降格為金的藩臣。對於這樣恥辱的求和條件,那些準備渡江南下的金人卻不屑一顧,他們隻管南下,爭奪戰功。
形勢十分緊急,南宋麵臨著亡國的危險,高宗這時卻不是和呂頤浩等人積極準備怎樣抵禦敵兵,而是天天商量著向哪裏逃跑,才能擺脫金兵。有人提出可以遷都到湖南一帶,可是韓世忠等主戰派認為,湖南無險可守,金兵很容易攻破。朝廷已經喪失河北、山東,如今再要放棄江、準,根本就沒有可逃的地方了,還不如守住江、淮,背水一戰呢!就在大家主意不定的時候,呂頤浩站出來說:“事情已經到了如此急迫的時候,大家還是這樣,再爭論下去也是有弊無利。”高宗看到一直沉默寡言的呂頤浩站出來說話了,慌忙問他有何高見,呂頤浩說:“近年來,金人的行動專門指向皇上,皇上停留之處,必是金人爭奪之地。臣認為當今之計,應邊戰邊退,把皇上護送到絕對安全的地方去,臣情願留在前線對抗金軍。”高宗看到有人給自己拿了主意,很是欣慰,忙說:“朕身邊沒有宰相可不行,呂相應該跟著我一道同行。”然後,高宗讓將領杜充布置江、準一帶的防務,自己帶著呂頤浩等人向南撤退,先到了臨安(今浙江杭州),後來金兵追來,就向越州(今浙江紹興)方向退走。
在海上度過的春節
誰知就在高宗率軍撤退的時候,駐守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杜充開城投降了金兵。此時,金兵已經渡江,直追高宗而來。高宗和呂頤浩商議,又向明州(今浙江寧波)方向逃竄,可是金兵騎兵一向厲害,再走陸路,高宗一行很快就會被追上,呂頤浩沒有辦法,他隻好對高宗說:“宋金戰爭以來,金人以善於騎馬打仗聞名。現在皇室百官家眷太多,隊伍龐大,如果繼續在陸地上跋山涉水,一旦斷了補給,情況難以預測。即使金兵不消滅我們,我們自己也會發生內亂,現今不如將朝廷搬到海上,這樣金軍的騎兵就沒有用武之地。再加上金人不習慣江浙地區溫暖濕潤的氣候,所以一定不會長期停留。我們隻要等到金兵走了,然後登陸,就可以安枕無憂了。”可是高宗還沒有說話,就立刻有大臣站出來表示反對。高宗心中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就讓群臣再作討論,看到底該怎麼辦。
可是這時,金兵已經占領臨安,馬上就會追過來。呂頤浩力勸高宗出海躲避,高宗害怕落個欽宗和徽宗的下場,於是就命令侍從迅速準備海船,告知文武百官、皇親宗族,朝廷要出海避敵。各類官員、皇室人員都帶著自己的箱子細軟,爭相擠上船,呂頤浩看到這種情況,就告訴高宗如果帶這麼多人下海,目標太大,容易被金兵發現,如果追趕上來,情況一定不妙。他請求高宗下令隻帶少量的人,其餘的人員解散,高宗當即反駁道:“朕為什麼要解散朝廷,如果帶著幾個人出去,那和流寇土匪又有什麼兩樣?”於是,高宗此次出海,郎官以下多半隨行。可是呂頤浩認為人數還是太多,便又奏請每一條船上隻留60名衛士,每名衛士隻能帶家小兩人。高宗同意了,可是呂頤浩的規定引起了將士們的強烈不滿,他們攔住呂頤浩,責問朝廷為什麼要逃跑,他們表示願意與金兵一決勝負,不願這樣東藏西躲。呂頤浩也不顧眾將士的反對,他將那些聚眾抗議的將士和反對航海避難的人全部捕殺、關押,穩定了局麵後就和高宗匆忙出海了。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春節,本來這是個合家歡樂的高興日子,可是南宋的君臣們卻狼狽地坐船出海,在海上過了一個淒慘的春節。好不容易等金人後撤了,君臣這才上岸到了越州(今浙江紹興),高宗這時立即罷免了呂頤浩的右相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