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宋鼻涕(2 / 2)

被整得沒有人形的皇帝

這支龐大而奇特的隊伍終於登程了。兩位皇帝各乘一輛牛車,妃嬪、親王們則是幾個人擠在一輛車上,像出殯似地嚎啕著北行。欽宗特別愛哭,幾乎每過一個城市便要大哭一場,而徽宗仍然是默默無語。然而,他內心裏是極不平靜的。大概到了燕京(今北京附近),他看到了園中鬧春的紅杏時,不禁觸動了心事,寫下了《燕山亭》一詞,在描寫了杏花的香豔之後,他這樣寫道: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

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這隻燕何曾會人言語。

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

除夢裏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他以易遭風雨摧殘的杏花,來比喻命運的悲慘,絕望又淒婉地道出心中無限的愁苦,但又無法割斷對往日生活的懷念,隻好希望多做些懷舊的夢,但有時連夢也吝嗇得不肯降臨。這便是他此刻心理的寫照。除了心理上飽受折磨,這一對亡國之君一路上嚐盡了辛苦淩辱。押運的士兵動輒用鞭子抽打,而且吃不飽飯,喝不上水,渴得急了,隻得趴在路邊喝泥溝裏的汙水,晚上投宿時他們父子與後妃的手腕被捆在一起,為的是防止他們逃走。有一次,士兵們甚至向兩個皇帝身上撒尿,而那個軍官,一路都打欽宗妃子朱氏的主意,有幾次當著這父子的麵對她動手動腳。沒等到燕京,這些人已是蓬頭垢麵,沒有人形了。

二帝到了燕京,由金朝的皇帝舉行了受俘儀式,便輾轉到了五國城,五國城在今天黑龍江省依蘭,鬆花江的下遊,當時是極北邊的所謂“沙漠之地”,原來遼國的皇帝曾在這裏囚禁過幾個少數民族的酋長。為了度過極端寒冷的冬天,二帝也和當地人一樣,住進了幾尺深的地窖裏,睡在金人發明的火炕上。這時父子倆都已欲哭無淚,惡劣的氣候、淒慘的遭遇,使徽宗到此不久即頭發脫落,耳聾眼花。南宋高宗紹興五年,宋徽宗死在五國城,享年54歲。當時出使金國的南宋使臣朱弁,聞訊後朝夕痛哭,並作哀辭一首,其中有“歎馬甬之未生,魂消雪窖;攀龍髯而莫逮,淚灑冰天”的名句。從此,宋朝人便被金人譏為“宋鼻涕”,以後還流傳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