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火箭起源軼事(1 / 1)

在眾多關於火箭起源的說法中,學術界中占主流地位的觀點是火箭箭起源於中國。

火箭起源於中國

火箭是一種殺傷力很強的武器,這種武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燃料燃燒時所產生的氣體的反作用力將它推向前進,從而產生強大的攻擊力。關於火箭的起源,在現在的學術界中,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火箭是起源於中國的北宋時期,在北宋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第二種說法是火箭起源於印度,這種說法是英、法學者在18—19世紀所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在公元前300年,印度就已經發明出了“火槍”或“火箭”,這要遠遠早於世界上的其他地區;還有第三種說法是在公元1488年,宋朝人丘璿(也就是道士丘處機)在他自己的著作《大學衍義補》中所提到的,他認為火箭起源於拜占庭,而那些火藥、火器則是在公元6世紀時從中亞傳入中國的,英國的漢學家梅輝認同這一觀點,並且他還認為中世紀的拜占廷帝國和希臘已經可以用火箭發射。

在眾多關於火箭起源的說法中,學術界中占主流地位的觀點是火箭起源於中國。其實火箭利用反衝力前進的原理,中國在北宋時期就掌握了。在火藥發明之前,“火箭”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火箭,而是一種專用於火攻的箭,箭頭附著油脂、鬆香、硫磺一類易燃物,將這些易燃物點燃後,再用弓弩發射出去,這種“火箭”的殺傷力要遠遠好於一般的弓箭。火藥發明之後,箭頭上附著的就不是簡單的易燃物了,而是環繞箭杆綁附著的一個球形火藥包。對於這種附有火藥包的“火箭”,人們在使用之前先點著球形火藥包的包殼,然後用弓駑發射至敵陣,燃燒著的包殼很快就引燃了火藥,可以小麵積燒傷敵軍人馬。

李綱曾經使用過火藥箭

北宋時,我國出現了一種和現代火箭的發射原理一致的火藥箭。這種火藥箭不再需要弓弩發射,而是利用火藥燃燒噴射氣體產生反作用力,將箭頭射向敵方,就可以大麵積殺傷敵人。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侵攻到汴京城下,尚書右丞李綱在汴梁保衛戰中,就使用了這樣的火箭,當時這種火藥箭已經十分先進,可以大麵積殺傷金軍,有效地抵擋了金軍的猛烈進攻。這樣的火箭,是在箭杆上綁著類似爆竹一樣的火藥筒,上麵有引火線。將引火線點燃後,藥筒裏的火藥燃燒,熱氣流立即衝出藥筒,這時由於火藥筒的尾部已經封口,所以氣流向後噴射,熱氣流動產生了反作用力,推動火藥筒向前運動,火箭就飛入了敵軍陣營之中,立刻殺傷無數金兵,十分厲害。

領先世界的武器

到了明代,火箭的品種增加了很多,各種各樣的火箭被製作出來了,火箭的裝置也大大改進,使用更是十分廣泛。在明代的著名軍事著作《武備誌》中,作者就繪製有各種樣式的火箭圖:有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駑流星箭”,有同時發射32支箭的“一窩蜂”,還有同時發射49支箭的“四十九矢飛廉箭”和同時發射100支箭的“百矢弧箭”、“百虎齊奔箭”,這些火箭比宋朝已做了很大的改進。它們把箭裝在筒裏,把每根箭上綁著火藥線,再將每根箭上的火藥線連在一根總線上,使用時隻需要燃燒總線,就可以燃燒所有的火箭,等到各箭的火藥筒一齊射出去,殺傷力是非常大的。

《武備誌》這本書中,還記載了一種名叫“火龍出水”的兩級火箭,這是尤其值得關注的。當然這種兩級火箭隻是兩級火箭的雛形,但是“火龍出水”卻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級火箭。根據《武備誌》的記載,“火龍出水”這種兩級火箭,一般是取一段5尺長的竹筒。把裏麵打通磨光後,在竹筒的一端安裝木製的龍頭,在另一端則安裝木製的龍尾,竹筒身就是龍身。龍頭向上,龍尾向下,龍腹內裝有幾支火箭,將火箭的藥線連在一起,再把火箭的總藥線放在龍身外的火箭筒底部。使用時,點燃龍身外前部的兩個火箭筒,龍身就按一定的弧線在空中飛行。當前部的兩個火箭筒(第一級)燃燒完時,就產生接連效應,引起後部的兩個火箭筒(第二級)繼續燃燒。等到箭筒裏的火藥燃燒完,就引出龍腹內的火箭,飛射出去殺傷敵人,這在當時是很先進的。明代火器研製家趙士楨為保證火箭的發射質量,還研製成功了火箭發射裝置——“火箭溜”。“火箭溜”是滑槽式的裝置,這種滑槽式的裝置有效地保證了火箭能沿著目標方向飛行,很像近代火箭導軌的樣式,它成為我國古代火箭發射技術的又一重大飛躍。

火箭的發明就是這樣一步步由粗糙起步,發展到現代宇航技術中能“一衝入天”的水平。假如我們現在回過頭看北宋時那種火箭的雛形,就可以體會到在古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多麼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