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丁紹光記錄在美國畫壇的華人(2)(2 / 3)

所謂“絲網印畫”,就是將某位名家的畫作,用極優美的印刷技術製作,每一幅限量印製五百份,再以中產階級家庭能夠接受的價格(如原作動不動要幾萬、十幾萬以上美元才能買到,而其逼真的“絲網印畫”則隻需幾千美元便能買到)出售,但因“絲網印畫”限量印製,並有原畫家簽名,故其在滿足欣賞的同時,仍有一定收藏價值,使藝術與商業做到了極完美的對接。

美國“絲網印畫”印製專家蓋利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對印製工藝非常認真細致,通過與蓋利的合作,丁紹光的畫作通過“絲網印畫”方式,既基本保持了原畫的本質,又具有了極大的商業價值。

許戈輝:您可不可以給我更詳細地講一講,因為可能有的人看過會說,一個畫家怎麼能去用這種印刷的方法去畫,那不是就和騙錢沒什麼區別嗎?

丁紹光:對,好像在《南方周末》發表了一篇這樣的文章,當時我沒有反駁。但是這是個常識問題,因為絲網版畫的發明是在中國明朝,到了西方以後,隻是在衣服上印刷,像我們所看到T恤上的幾個顏色。後來到了20世紀40年代以後,在美國大學的藝術係裏就開始有絲網版畫這個課了。他們的絲網版畫就可以很準確地複製某些畫種,不能說全部畫種。50年代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世界的大師都開始做絲網版畫,絲網版畫就被美國的藝術法律、國際法律定為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許戈輝:但是由於您的原畫是畫家完全用手來繪製的,而絲網版畫中加入了一些工藝,就是有另外的人在這個工序中參與了。所以我們能不能這樣理解,就是說畫家的原作可以叫藝術品,但是絲網版畫隻能稱為是工藝品呢?

丁紹光:也不能叫工藝品,但你要這樣叫的話,我倒也沒意見。但是那些做絲網版畫的藝術家會有意見,他們認為那是藝術的再創造。

許戈輝:哦,可是我真的還是看不出區別來,您告訴我一點兒竅門怎麼去看它和原作的區別?

丁紹光:當然你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區別的。

許戈輝:所以隻能靠簽名來判斷了。

丁紹光:你看原畫的話,它有一種水分的感覺,因為我是畫的兩麵畫。它有些顏色,像這些顏色都是背後過來的,的確做得很難讓人分辨那倒是真的,這些都做得很好。隻有同樣的畫,一張原畫一張版畫擺在你麵前,你就能分別了。

許戈輝:放在一起然後來比較。

丁紹光:你就能分別了。中國人很容易給我提意見,學院派給我提,說你畫的女性基本上都很像一個人,都是長脖子,長腿,長胳膊,長臉,都是個子很高,都是這樣,這就是我的風格。

許戈輝:那為什麼不追求變化呢?

丁紹光:變化也隻能在這個統一美學裏變化,再出現風格。

許戈輝:您為什麼不忌諱說我重複呢,您還是覺得重複是一件好事,是吧?

丁紹光:重複是我風格中出現的必然手段。如果我今天畫的是個胖子,明天畫的是個瘦子,今天畫這樣的美,明天畫那樣的,你想誰會記住啊。那是生活,不是藝術,人家記不住的。但是這種東西如果到了一定程度不能變化,那就是說你自己已經沒有才華了,或者說你的才氣已經盡了,就像一個螺絲釘已經擰進去了,擰得不能動了,螺絲釘是風格,擰的過程留下的痕跡就是作品,到不能動的時候,生命就沒有了,這時候應該去尋找另外一個螺絲釘。我現在就正處於這個時候,我覺得我不能再這樣畫了。

許戈輝:那到底是什麼又讓您現在處在一個求變的階段了呢?

丁紹光:因為我感覺已經枯竭了,再這樣畫下去,我已經沒有感覺了,我可以畫,我可以用我的技術來畫,我的技術來控製,現在你讓我畫一個什麼也很容易,但是我這樣畫已經沒有生命力了,沒有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