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洪晃——名門痞女(2)(3 / 3)

許戈輝:到1985年回國,他回來了嗎?

洪晃:他也跟我回來了。我那時候在一個外國谘詢公司工作,給那些想到中國來發展的國外公司當谘詢員,那時候挺可笑的。1985年的時候,我才24歲,什麼都不懂,但來的全都是國外最大公司的大頭兒,然後我們搖身一變就從大學生成了顧問了,實際上我們就是翻譯。

她不算漂亮,但絕對聰明;她不算優雅,但絕對性情。她的魅力源於自信和才情,她被人們稱作“名門痞女”。

洪晃:Compatibility(兼容性),就是你們兩個人是不是合適。有的時候跟一個人在一起你可能很有激情,但是你們兩個人真的不合適,一到生活的細節,你就發現,每一個關口都是錯誤的,根本沒有辦法吻合在一起。

許戈輝:按理說第二個丈夫陳凱歌,也是大家最關注的。你們都是中國人,兩個人有著很相似的文化背景,還有在藝術上共同的追求愛好,應該說是充滿了共同語言。

洪晃:我了解陳凱歌是由於人家推薦我去看《黃土地》。我看完《黃土地》的時候,的的確確是非常震撼,因為那個時候好像才是1985年、1986年,首先從我們成長的時候起,中國的藝術就是社會主義寫實,然後在美國看了這麼多不管是好萊塢的商業片,還是歐洲的片子之後,你就特別覺得不給氣兒,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拍一點好的藝術片?我看了《黃土地》之後,就覺得太棒了,完全像一首詩!

那個時候我們住在友誼賓館,我們在蘇園租了一個房子。當時凱歌正在製作《大閱兵》的後期,我們就認識了。認識了之後,陳凱歌就去拍《孩子王》了。他拍《孩子王》的時候,Andrew還去外景地瞄了一眼,我曾經有過一張照片是陳凱歌跟Andrew一塊兒在《孩子王》的外景地搭著肩膀、摟著後脊梁一塊兒照的,特親熱。原來我還看到過,這倒挺有紀念意義的,但是後來就找不著了。回來之後,我和Andrew就吵翻了,然後Andrew就走了。

許戈輝:你和Andrew吵翻和陳凱歌有關係嗎?

洪晃:沒有,一點關係都沒有。

許戈輝:那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愛上凱歌了呢?

洪晃:我有兩個困惑,一個困惑是我回到中國來,嫁了一個外國人,在一個外國公司工作,我還沒有一個回到家的感覺,我覺得怎麼在中國我成了一個老外了?我周圍所有的人,從客戶到同事全都是外國人,然後我就覺得我跟中國人的隔閡特別大,我對這個感覺特別不舒服。第二個,我的物質生活已經有保障了,然後我就開始琢磨這種工作是我要幹的嗎?我一輩子都要給人家當谘詢了嗎?把外商全引到中國來做合資企業,我終生就幹這個了?我就靠這個掙錢了?我是特別想發財嗎?相比之下,《黃土地》對我來講更重要,陳凱歌對我來講也更重要,就是因為在那個時候我跟他好,才頭一次讓我接了地氣,這個的的確確是他給我的。跟他好的這個過程,讓我真正地回到中國來,在中國文化中間重新找到了我自己的位置。另外,就是那個時候對藝術有那種特別的感覺,搞藝術的,為藝術獻身,哇,太高尚了,太偉大了。這個金錢,金錢是多麼肮髒的東西,而藝術高尚到這樣。就有這樣的感覺,那時候年輕,26歲,掙了點兒錢,覺得生活空虛,死活要跟藝術沾點邊兒,有這種原因。

許戈輝:那要用我們比較通俗的話說,那時候算不算你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