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吳冠中——道是平淡,卻見濃豔(1)(1 / 3)

吳冠中簡介

吳冠中,中國當代畫壇泰鬥,著名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1919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十七歲時考入國立杭州藝專,先後師從潘天壽、吳大羽先生習中國畫和西洋畫。二十七歲考取國民政府的公費留學,赴巴黎深造。1950年回國後,曾在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係任教。

1997年,台灣曆史博物館舉辦“吳冠中畫展”,並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巡展。

1999年,文化部舉辦“吳冠中藝術展”。

2000年,被選為法蘭西學士院藝術院通訊院士。

2003年,《生命的風景——吳冠中藝術專集》出版。

2005年,啟動《吳冠中全集》編撰,並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吳冠中畫展”。

導語:2006年聖誕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寬敞的大廳裏麵迎來了一位貴客。吳冠中2006新作品展,在這裏開幕了。對於年輕的學生們而言,能夠在校園裏如此近距離地與當代藝術大師接觸,近距離觀摩大師的作品,機會實屬難得。

已經年逾八十七歲的吳冠中老人,至今依舊筆耕不輟,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舉辦年度新作品展。不斷地拓新,被老人視為生命延續的動力。在這次新作品展的序言中,吳冠中寫道:“老年,明悟自己的生命近盡頭,雖然‘希望’永遠在誘惑所有的人們。如果失去了‘創造’的激情,失去了‘希望’的誘惑,我想也就失去了生之欲。”

畫家

吳冠中是一位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幾十年來,他一直探索著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吳冠中早期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麵充滿詩意。近年的畫風有些變化,更多以粗線條來自成意境。

吳冠中:創造任何一個作品,它都是忘我的,必須以一種忘我的精神,什麼功利都不考慮。像獵人要打豹子,你要追那個豹子,在追打的時候,你什麼都忘了,哪怕地上是坑,都管不了,隻想把那個獵物打到。所以當時追那個畫追自己想要的藝術,一定要把那個畫搞完以後才能夠放心下來,那時候胃才開始工作,才能夠吃東西,才能夠喝水。在這個之前,什麼都停下來了。所以這比婦女生孩子還要痛苦。

許戈輝:您是這麼形容的,比婦女生孩子還要痛苦,我就經常看到您的文章裏出現“懷孕”兩個字。

吳冠中:確實是這樣的。懷孕最困難了,畫家一般不容易懷孕,他能懷孕,他能夠成長,他將來分娩不是很大的問題,關鍵是能不能懷孕。我們很多畫,都是叫無孕分娩,沒有懷孕,他就畫畫了,實際上他沒有真感情,是這樣的。所以文藝作品,不完全是哪一行的,是文學或是美術的,他必須有真感情。沒有這個,他照樣可以畫,大家都會畫。但是要的是藝術,而不是技術。

1992年3月26日~5月10日,倫敦大英博物館推出吳冠中個人畫展。畫展收錄了他自1970年以來所創作的油畫、水墨和素描共四十四幅作品。這是大英博物館第一次為中國在世的畫家辦展覽,這也成為吳冠中繪畫生涯的裏程碑。

多年來他致力於油畫民族化與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和創新。素麵朝天的作品背後往往蘊藏著濃豔熾烈的情感。而由創新所引發的藝評界的爭論,卻也伴隨了吳冠中幾十年。

許戈輝:您是在您的國畫裏引入西洋畫派的,像這個“麵”,還有在西洋畫派裏引入國畫的“線條”。我覺得在不同的時期,您一定也遭受過一些爭議,比如說吳冠中的畫,中不中,西不西。那您麵對這些爭議的時候,您自己……

吳冠中:不僅是不同的時期,一直到現在還是這樣,不認你是中國畫,你這是西洋來的,不是國畫什麼的。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不值得一爭。因為我們古代的審美同西方的審美,實際上它美的本質是一樣的。雖然表麵形式不一樣,但真正的好東西都是相通的。

香港《資本家》雜誌創刊號載文說:吳的繪畫充滿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紀中國藝術麵貌的各種特點,即東西方藝術的彙合與雜交。

吳冠中要比其他受到西方藝術影響的中國畫家都要走得遠。

吳冠中:我在報告裏還做過一個比方,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很好的東西,同西方現代的很好的東西,好像差距很遠,時代也不同。我說它們是啞巴夫妻,雖然語言不通,但他們是相愛的。我一直是這麼比方。我們的作品,不管你是用什麼材料,不光在中國能夠欣賞,在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夠欣賞,那才是藝術品。我的作品怎麼樣能夠感動人,是更重視真的感情。假設在技法上有時候生疏一點關係不大,但是它主要是講真話,好像你們這個廣播,寧可口齒不流利,但講的話是實際的,我覺得就愛聽,隻怕講那個虛偽的流利的話。

許戈輝:我要記得您說的這話,寧可講不流利的真話,也不要講流利的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