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性格決定命運(2)(1 / 3)

惰性較強的人應主動尋找生活壓力。沒有壓力是好逸惡勞者的通病,應比較客觀地將自己與周圍人作比較,找出與他人的差距,為什麼別人能有所作為,自己卻一事無成?為什麼別人能受尊敬,自己卻被小瞧?感到自己不如人,就會有迎頭趕上的願望,才能克服惰性,努力工作。

要想克服惰性,還應引入監督機製,使自己置身於他人的督促之下。既然自己主動性差或管不住自己,不妨讓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監督自己的言行,在他人的幫助下克服惰性。

以下是幾點克服懶惰的好方法,不妨試一試:

1樹立責任心。

2熱情積極的生活態度。

3高尚的生活目標和理想。

4規律生活。

5健身運動。

健身房運動的效果遜色於日常勞作,日常勞作是最好的運動方式,去健身房運動有時間、地點的限製,還要花費錢財,動作往往是機械地重複,不利於開動腦筋,既單調乏味又難以長久堅持。日常勞作多種多樣,需要心眼手足一起活動,健身又健腦,且通過勞動還創造了美好的生活,自有一分收獲的欣慰。這些良性刺激都有助於人體的健康。

為了自己的健康快樂與長壽,也為了家庭的美好與幸福,每個人都必須有健康的心態、清醒的頭腦和各自不同的鍛煉方法,來抵禦傷害現代人健康的元凶——懶散。

依賴隻能把你變為別人的附屬

許多人都會有一種依賴心理,在任何方麵都很少表現出積極性,顯得缺乏對生活的信心和力量。由於這種人缺乏基本應付生活的能力,所以很難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需要逐步引向獨立。

依賴型人格大多發源於幼年時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母親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母親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她,總是怕失去這個保護神。

這時,如果父母過分地溺愛其子女,或者因內疚、負罪感而超乎常理地愛護其子女,或者因在社會生活中的自卑感而特別寵護其子女,以此來獲得子女的愛戴、尊敬,滿足其自尊心,就隻會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使他們沒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己做主,而總是依靠他人來做決定,缺乏自信心,不能負擔起選擇及采用各項事件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具有依賴型人格的人一般十分溫順、聽話,他的巴結和逢迎最初受人歡迎,可能會引起人們的好感,但不久,這種黏著性依賴就會令人厭煩,因此他們很難處理好人際關係。依賴型人格者常缺乏自信,顯得悲觀、被動、消極,在人際關係中總處在被動位置。

從心理學角度看,依賴心理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生活選擇。當你選擇依賴時,就會失去獨立的人格,變得脆弱、無主見,成為被別人主宰的可憐蟲。

依賴心理並非是一種頑症,而是可以逐步克服的。樹立獨立的人格,培養獨立的生存能力,是克服依賴心理的首選目標。

樹立獨立的人格,培養自主的行為習慣,一切自己動手,自然就與依賴無緣了。對於已經養成依賴心理的人來說,就要用堅強的意誌來約束自己,無論做什麼事都有意識地不依賴父母或其他的人,同時自己要開動腦筋,把要做的事的得失利弊考慮清楚,心裏就有了處理事情的主心骨,也就敢於獨立處理事情了。

樹立人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一些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人,生活懶散,消極被動,常常依賴他人。而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人,都有一種實現抱負的雄心壯誌。他們對自己要求嚴格,做事認真,不敷衍了事、馬虎草率,具有一種主人翁精神。選擇了這種精神,你就選擇了自我的主體意識,就會因依賴他人而感到羞恥。

單獨地或與不熟悉的人辦一些事或做短期外出旅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鍛煉獨立處世能力。自己單獨地辦一件事,完全不依賴別人,無論辦成或辦不成,對你都是一種鍛煉。與不熟悉的人外出旅遊,由於不熟悉,出於自尊心和虛榮心,你不會依賴他人,事事都得自己籌劃,這無形之中就抑製了你的依賴心理,促使你選擇自力更生,有利於你獨立性的培養。要克服依賴心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