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勿讓性格釀成悲劇
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如果讓性格中的消極因素影響你,那麼你離成功隻會越來越遠,甚至根本就不能步入正確的軌道。
不要成為性格的犧牲品
人生的悲劇歸根到底是性格的悲劇,《三國演義》裏的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英勇無敵,但因性格剛愎自用,最終敗走麥城而死。俄國作家果戈理長篇小說《死魂靈》裏的潑留希金,他的家財堆積得腐爛發黴,可是貪婪、吝嗇的性格促使他每天上街拾破爛,過著乞丐般的生活。在現實生活裏,性格的悲劇更是屢見不鮮。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並不是說他已經預先知道了天命,預測到了自己的未來,而是說他已經懂得了自己做什麼和如何去做,實際上,這就是將外在的命運內化為自己的性格。
他把握住了自己的性格,也就把握住了所謂的“天命”。
我們的民族,從濫觴之微終成澎湃之勢,其底蘊全在民族的文化性格。同樣,一個人的一生有什麼樣的軌跡,也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
韓信有勇有謀,一生南征北伐,拚殺疆場,戰功累累,在楚漢相爭中,可謂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擁有實力,客觀條件具備,身邊又有奇才出謀劃策,完全可能別樹一幟,自立為王,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甚至可能統一天下,可他卻在多次機遇麵前當斷不斷,猶豫不決。
性格決定命運,他的性格注定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悲慘命運。每一個看似無常的遊戲下都隱藏著性格的潛在規則,就像從很小的孔穴能窺見陽光一樣,人生的每一小步都能折射出你的性格。
人生就是一出性格的悲喜劇。幸福來自對生活的體驗,態度不同,性格不同,對幸福的體驗就會不同。命運本身也許並無好壞,以什麼態度來對待它,才是命運好壞的根本原因。
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良好性格的形成更離不開個人的主觀努力。隻要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就可以逐漸形成有影響力的性格。如果你認為自己不夠關心別人,那麼當你看到別人遇到困難時,主動地伸出你的手,盡你所能地去幫助他們,這樣一來,你就能逐漸培養出樂於助人的性格。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難,你都要時刻提醒自己堅持下去,既然認定是應該做的事,就要毅然決然、義無反顧。以寬容之心對待朋友和同學,以嚴格之心要求自己,終能收獲自己富有影響力的命運。
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所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不是等待徘徊,而是塑造自己的性格,把握個人的命運。千萬不要成為性格的犧牲品,一步一步跌入自己導演的悲劇中。
充分調動你性格中的積極因素
性格對於一個人的事業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梁曉聲的成功就歸功於他能夠抑製他性格中的消極因素,充分調動性格中的積極因素。
早在青少年時代,梁曉聲就逐漸懂得了自我反省。他在隨想錄裏回憶說,少年時代的他曾是一個愛撒謊的孩子,總是企圖用謊話推掉自己對某件事的責任。事後,這種撒謊的行為又常常使他產生沉重的內疚感,他意識到自己在做不好的事,但還是忍不住去做,這使他處於非常矛盾的境地。
後來,依靠這種並不很堅定的自省意識,他逐漸改變了撒謊的習慣,消滅了一種消極品性滋長的可能性。
1977年,梁曉聲從複旦大學畢業。在開往北京的火車上,他細細反省了一下自己在複旦3年的所作所為,將自己做過的虧心事細數了一遍。透過這些虧心事,梁曉聲認識到了自身性格中的不少消極因素,諸如怯懦、“隨風倒”等。認清了這些消極因素,梁曉聲就通過自覺的努力去克服它們,從而使自己的性格朝著有利於成功的方向發展。
梁曉聲說:“我最首位的人生信條是‘自己教育自己’。”他把反省列為人生信條的首位,通過自省,他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性格中的種種消極因素,自覺地抑製這些因素的擴張。
正是因為梁曉聲善於調動自己性格中積極的個性因素,才使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培養一種好的習慣或糾正不良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糾正睡懶覺的習慣來說,有的人想改掉睡懶覺的習慣,但沒有堅強的毅力和決心,冬天睡在暖洋洋的被窩裏,不想早起,就希望到天氣熱的時候再改,到了夏天,又生出原諒自己的新的理由了。
性格的培養和完善需要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你可以試著通過下麵的途徑來不斷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