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東山再起(10)(1 / 2)

1926年3月18日上午9點,各團體、學校群眾約:三千多人到天安門集合,召開了大會,會後兩千多人隨即出發遊行,來到了鐵獅子胡同東口,在段祺瑞的執政府門前廣場列隊請願。這次遊行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指揮的,遊行隊伍由共產黨員王一飛率領,李大釗、陳毅、趙世炎、王荷波、陳喬年等中共北京區委領導人都參加了示威遊行。

遊行隊伍在行進中,一路上馬路兩旁人山人海,紛紛脫帽鼓掌表示支持。看來老百姓是心意相通的,遊行隊伍表達的訴求正是他們埋藏在心底的願望,現在終於有人出來為百姓說話了,他們豈能不表示敬意。

提前得到消息的執政府如臨大敵,在遊行隊伍到達之前,北新橋以南,交道口以東,鐵獅子胡同東西兩口,執政府東西轅門及大門口,已經集結了大量的軍警待命。

遊行隊伍在執政府門前站定之後,派代表向守門的軍官說明要求會見段祺瑞。要求送進去了,足足等了半小時,才有一個軍官模樣的人出來凶狠狠地說:“執政有病休息,不在這裏。”接著又用威脅的口吻說:“你們趕快走開Ⅱ巴。”

代表們仍然心平氣和,一再說明請願隻是反對帝國主義幹涉內政。這個軍官隻是說自己沒有權利答複他們的任何要求。代表們轉而要求麵見賈德耀,與他談判,但得到的答複仍是“他不在”,就沒別的話了。

得不到任何回音的遊行群眾開始高呼口號,高唱《國際歌》和《打倒列強》,就在這時,沒有任何征兆,也沒有鳴槍示警等措施,執政府門前不到兩百平方米的空場,刹那間變成了屍山血海。臨時執政府衛隊對手無寸鐵的學生進行了長達十多分鍾的射擊。這次大屠殺造成47人死亡、132人受傷、40人失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魯迅先生稱1926年3月18日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慘劇發生後,當時代理北京警衛司令的國民軍將領李鳴鍾迅速趕到現場,看到地上橫七豎八地躺著學生的屍體,他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因為在此之前,北京經常發生學生遊行,但馮玉祥的國民軍一直比較同情革命,對學生遊行往往持保護立場。慘案發生前半個月,數次的學生愛國遊行示威都沒有發生流血事件,因為有京畿警衛總司令鹿鍾麟的大刀隊在兩旁隨行保護。而“三·一八”這一天,因為鹿鍾麟帶隊赴天津與奉軍作戰,而李鳴鍾作為臨時代理,卻沒派大刀隊保護遊行隊伍,他也實在是難辭其咎!

那麼當時的段祺瑞究竟在哪裏?其實根據曆史資料顯示,段祺瑞在慘案發生當天的確不在執政府內,而是在家裏休息,並和年輕棋手吳清源在下圍棋。至於段祺瑞對這場悲劇究竟應不應該負責,曆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這雖然不是段祺瑞直接下的命令,但他對衛隊開槍事件是持支持立場的,並且對學生動輒遊行示威深感厭惡,事前種種跡象也顯示他要武力對付學生運動。事後,段祺瑞的態度也有推脫責任的嫌疑,因為他以國務院的名義發出通電說: “李大釗等率領暴徒數百人,手持槍棍,闖襲國務院,潑火油,拋炸彈,手槍木棍衝擊軍警,各軍警因正當防禦,致互有死傷。”

不過還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說法,說是段祺瑞本意並非是要殺害學生,而且在事件發生前完全不知道衛隊居然開槍,在得知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麵對死難者長跪不起以謝罪。自此以後終生吃素,即使病入膏肓時也沒有改變。

慘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北京各校學生聯名向京師地方檢察廳控告段祺瑞、賈德耀、章士釗,要求依法拘捕審判。京師地方檢察廳在調查後也不得不承認“群眾並無犯罪行為,且未達到不正當侵害之程度,府院衛隊實無開槍之必要,不能認為正當防衛”。中國共產黨、國民黨、全國學界、廣州國民政府和工商界、教育界、婦女界乃至海外華僑、外國團體都紛紛通電支持北京學生,並以各種形式的活動追奠死難者,譴責段祺瑞執政府當局。

不管真相如何, “三·一八”慘案後,段祺瑞的執政府徹底失去了民意基礎,到處是“討段”、“誅段”之聲。不僅人民聲討,連各路軍閥也對段祺瑞的執政府避而遠之,政府的威信蕩然無存,垮台隻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