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還是傾向國民軍的,為了首先解決迫在眉睫的北京身邊的威脅,他必須先解決張宗昌的直魯聯軍。為此他積極策反張宗昌的部下方振武。方振武早就看不慣張宗昌的橫征暴斂,戰事爆發後他突然在山東的肥城倒戈起義,並設法與國民軍聯成一氣。段祺瑞立即任命方振武為直魯豫邊防剿匪司令,希望他能承擔起北京周邊安全的角色。但是方振武實力有限,很快被吳佩孚擊敗。段祺瑞的希望落空了!
對抗直係沒有成功,段祺瑞又想緩和同吳佩孚的關係。他改組了臨時政府,任命與吳佩孚有密切關係的顏惠慶、盧信分別為外交、司法總長,任命孫傳芳的親信楊文愷為農商總長、杜錫矽為海軍總長。但是吳佩孚根本不吃這一套,照樣與齊燮元、張宗昌、李景林等聯名通電討伐段祺瑞和馮玉祥。
段祺瑞任命的幾個人也在吳佩孚的授意下辭職不就。拉攏直係、討好吳佩孚的計劃也落空了。
四處碰壁之後,再也沒有選擇的段祺瑞被迫又回頭靠攏國民軍。他任命馮玉祥為直豫陝宣撫使,主持討伐吳佩孚的軍事。馮玉祥一邊同直、奉開戰,一邊通過部將努力謀求與直奉任何一方達成和解,以保存實力。為此他隻好婉拒了段祺瑞的任命。
張宗昌指揮直魯聯軍一麵從陸路進攻國民軍,一麵還從海路進行攻擊。
3月8日,畢庶澄部海陸軍在炮火掩護下由北塘登陸,準備襲擊軍糧城。
國民軍奮力還擊,擊退畢庶澄的艦隊。第二天,國民軍便用10枚水雷封鎖了大沽口,以防海路進來的敵軍。然而這一舉動卻遭到以日、英、美、法、意等國為首的天津領事團的幹涉反對,接著,駐京首席公使荷蘭公使歐登科代表“辛醜條約”關係國駐京外交代表,向北京臨時執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議,威脅國民軍如不開放大沽口,就要采取“必要行動”。國民軍被迫妥協,答應撤去水雷,開放大沽口,但提出兩項條件:一、外國輪船不再為敵軍運兵運槍械;二、外國輪船進來不得讓敵艦尾隨混入。
帝國主義是不講信用的,麻煩很快就來了。3月11日,日本兩艘驅逐艦掩護4艘奉軍軍艦衝入大沽港口,大沽炮台國民軍予以警告,日本驅逐艦竟以機關槍實彈射擊,打死打傷國民軍12人。國民軍被迫奮起還擊,再次擊退日本人。這就是“大沽口事件”。
3月15日,日本借口國民軍違反《辛醜條約》,糾集英、法、美、意、比、荷、西七國公使,向北京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同日,日本公使又單獨向北京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謝罪”、“賠償”、“處罰加害者”等,如要求得不到滿足,就要采取武力手段。隨後,各國軍艦紛紛駛入大沽口,前後有20多艘,列強還指示各國在天津的駐屯軍必要時可與海軍策應,準備實行武力解決。
帝國主義的凶惡嘴臉暴露無遺!
壓垮馬各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日艦炮擊大沽口的消息傳出的當天,北京學生聯合會已決定在3月16日示威遊行。等到八國聯合武裝幹涉中國內政的通牒提出後,更加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怒。
1 6號淩晨,各校學生按預定計劃,手持“反對帝國主義幹涉中國內政”、“支援大沽守軍”、“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廢除辛醜條約”等標語的小紙旗,列隊向天安門出發。遊行隊伍在各校門前即遭到武裝警察截擊,師範大學、女師大、清華等校的同學不少受到嚴重傷害。
17日,段祺瑞一方麵指示外交部作出答複,表示通牒內容超出《辛醜條約》的範圍,認為並不適當。但中國政府會設法消弭戰事,恢複海上交通暢通,要求列強們不要在這個時候再來激化矛盾,同時政府派人到處散布消息,說如果學生們再鬧事,政府可能進行武力幹預。然而,他還是低估了群眾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