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戰爭曆時兩個多月,以奉張大勝結束,直係主力被殲,直係軍閥自此由盛而衰。
就任執政,重掌權柄
隨著吳佩孚戰敗南下,直係勢力在北方覆滅。這一切都在段祺瑞的算計之中。他很高興地看到,自己聯奉反直的計劃終於獲得了成功,不禁為自己高明的算計得意不己。同時他也知道,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二個春天馬上就要到來了。不過,多年的曆練告訴他,不能高興得太早。
首先是計劃中的一些細節發生了變化。原計劃中奉軍是不能入關的,但是張作霖擊敗吳佩孚後,卻沒有遵守這一約定,直接將軍隊開到了天津附近。這是與馮玉祥原來的打算相反的,他的目的就在於取得華北直隸等地為地盤。現在奉軍大舉入關搶占地盤,就使得他的打算落空了,北方出現了奉係和國民軍兩大勢力對立的局麵,所以段祺瑞就不得不考慮奉係張作霖的態度了。對於馮玉祥邀請他為國民軍大元帥的電報,他也是東扯西拉,不說正題。另外,南方各地督軍們是個什麼態度他也吃不準,因此怕把自己陷於被動。
出乎馮玉祥預料的,北京政變後的局勢對他來說日趨惡化。張作霖非常討厭馮玉祥,他曾對人表示說: “馮玉祥替咱打仗,那是120萬小洋錢買的他,他不能主張國事。”奉係其他將領認為馮的野心又大,又會造作,是一個很難相處的人,但張氏父子和奉軍一般高級將領對段都很尊敬,把他看作是北洋元老中最有希望的人。所以,張作霖考慮要聯段製馮,他也宣布擁段做聯軍統帥,但考慮到孫中山的聲望,又於1924年10月30日致電孫中山,也請他北上。
馮玉祥在與張作霖、段祺瑞周旋之時,感到自己實力不足,迫切希望能拉到一支盟友,思前想後,隻有孫中山的思想與自己接近,於是在政變後,馮玉祥立即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大計。馮玉祥還順便幹了件大事:他派鹿鍾麟把溥儀驅逐出宮,廢除其帝號,並修改民國初年對清室的優待條件,算是“把皇帝統治的最後一點痕跡也鏟除了”。對此,段祺瑞很是不滿意,甚至拍電報去責備馮玉祥,馮玉祥知道段祺瑞不滿意他的行為,’但他卻不認同段祺瑞的思想,他曾經調侃說: “我把皇帝趕走,礙著你什麼事了?是不是段先生曾經當過前清的大臣,過去老給皇帝磕頭上了癮了?”段祺瑞對此不滿,可卻有人大聲喝彩,那就是號稱民主鬥士的孫中山,他堅持認為馮玉祥此舉算是斬草除根,將來看還有誰來複辟。
孫中山在11月4日分別回複張作霖、馮玉祥,同意即刻北上。段祺瑞本還在觀望南方各省的態度,得知孫中山要北上的消息,馬上緊張起來,電促馮玉祥、張作霖到天津開會,共商收拾時局的辦法,這就是“天津會議”。馮玉祥接到段電後未即啟程,準備等孫中山到津後再去,以免顯得人單勢薄。
但段卻派人到京催促,馮玉祥不得不在11月9日啟程赴天津。他是隻帶了副官、馬弁幾個人到天津的,張作霖卻是等到他的兩師人馬到津後,才和盧永祥一塊抵達天津(此時的盧永祥看到直係戰敗,便從日本回國,投奔了張作霖)。
到了天津,段祺瑞宴請張作霖、馮玉祥。為了將他們的關係拉近,便於自己以後執政時少一些麻煩,他特意將馮玉祥的功勞大大誇了一番。沒想到張作霖一下子站了起來,對他說: “我們起義是為了國家,這是當兵的分內之事。但起義和收買完全是兩回事,收買過來的人不能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這話明顯是衝著馮玉祥來的,措手不及的馮玉祥非常尷尬,段祺瑞也沒想到張作霖這麼不給麵子。畢竟馮玉祥是自己一手拉過來的,他張作霖不認賬,老段可不能忘恩負義,於是馬上勸馮玉祥,好話說了一籮筐。會後又拉著馮玉祥去張作霖的下榻處拜會,張作霖礙於段祺瑞的麵子,不好講馮玉祥怎麼樣,隻好說了幾句場麵話,算是讓馮玉祥有了個台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