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自己被忽悠了的吳佩孚怒不可遏,發誓要將梁士詒拉下台來。正苦於沒有借口,說曹操曹操到,機會來了。華盛頓會議召開,其中有一條涉及中國的問題: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讓給日本。梁士詒為了爭取日本的支持,私下同意借日款贖回膠濟鐵路,並改為中日合辦,還電令出席華盛頓會議的中國代表王寵惠、頤維鈞、施肇基對日讓步,令全國輿論為之嘩然,激起人民的憤怒。
吳佩孚抓住這個靶子,猛烈攻擊梁士詒“勾援結黨,賣國媚外”, 他還拉住江蘇、湖北、江西等六個省的督軍和省長聯名通電,要求罷免內閣總理。梁士詒當然是極力辯白,但終究理虧氣短,反擊無力。張作霖想支持梁士詒,同樣遭到吳佩孚一頓責罵,張作霖惱恨之極,揚言要派兵入關擁護梁閣。吳佩孚不吃這套,直、奉雙方關係驟然緊張起來。
軍閥就是這樣,為了地盤和勢力,他們沒有固定的“朋友”和“敵人”,今天的“敵人”可能就是明天的“盟友”。這很像咱們現在流行的鬥地主的遊戲,剛才還在和老張聯合打老李,轉眼又可以和老李聯合排擠老張,隻不過咱們老百姓是在家裏的桌子上玩,軍閥們是在中國的廣袤土地上玩。
現在的形勢是中國的政局基本控製在直係軍閥手裏,為了對抗直係,各地方軍閥又開始權衡利弊,分化組合,目標漸漸一致,即扳倒直係。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正式就任非常大總統,這是他第二次組織政府了,隨後他厲兵秣馬,準備北伐。但是北伐前,有一件事必須解決,那就是穩定自己的後方。孫中山已經不止一次吃這樣的虧了,每次自己率軍北上,背後總有人捅刀子,害得自己多次無功而返,就是因為自己的地盤不夠穩固,還有那個陸榮廷,總在關鍵時候踩你一腳。不搞定陸榮廷,北伐之事恐怕又要化為南柯一夢。於是1921年6月,孫中山命令以北伐軍為主力的廣東江西雲南聯軍進攻陸榮廷的廣西老巢,並擊潰全部桂軍,占領廣西,陸榮廷成為曆史,兩廣順理成章變成了革命政府的根據地。
同年12月,孫中山在桂林設立大本營,準備第二年春出師湖南,進行北伐。根據當時的形勢,他主張分化北方軍閥,利用直係與皖係的利害衝突,聯絡段祺瑞,特別是關外實力派張作霖,三方合作聲討以曹錕、吳佩孚為代表的直係。
想對付直係的不止有孫中山,下野的段祺瑞也不甘寂寞,他派徐樹錚秘密到達廣州,與孫中山的全權代表廖仲愷、汪精衛和蔣介石會見,經過初步接觸,雙方的基本思想趨於一致,接著徐樹錚又由蔣介石引薦到桂林麵見孫中山,繼續商討反對直係的細節步驟。
其實孫中山陣營裏有不少人是反對與段祺瑞合作的,因為段祺瑞本身就是當年他們發動護法運動的直接針對對象。但孫中山卻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段祺瑞雖然有種種不是,但畢竟在北洋係中,他的威望還是別人難以企及的,由他出麵號召,一定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至少在聲勢上會更加壯大。而且段祺瑞曾經明確地反對袁世凱稱帝,說明他心裏還是讚成共和的,雙方有合作的基礎。當然,如果段祺瑞就此加入他們的革命陣營更好,如果不行,等革命軍有了力量時再收拾他也不晚。
出於同樣的思想,孫中山同時派人和張作霖聯絡。張作霖土匪一個,要說他如何傾向革命那是一廂情願了,革命倆字怎麼寫恐怕他都還沒有學會。
不過張作霖雖然對革命沒有什麼熱情,但他個人對孫中山很是敬重,相信他救國有辦法。
經過多次的往來磋商,反對直係的三角同盟終於建立起來了,奉係、皖係、革命軍在同一個敵人麵前,終於走到了一起。
現在的張作霖再也沒有了謹小慎微的小心,有了段祺瑞和孫中山的支持,張作霖感到自己已經是膘肥腿壯,可以不在乎直係的看法了,於是對吳佩孚的態度便突然強硬了起來。偏偏這時候,他支持的梁士詒被吳佩孚轟得待不下去了,請了個病假,跑到了天津,再也不出來了。
張作霖感到吳佩孚逼人太甚,下定決心武力反對。3月31日,張作霖增派了三個師的兵力集結廊坊,做好了開戰的準備。
吳佩孚也不是個軟柿子,雖然早就聽說了段祺瑞、張作霖、孫中山三方聯合的傳聞,但老吳毫不在乎:好啊,一起來,一起收拾,省得我一個一個去找,太麻煩。於是他也調兵遣將,周密部署,戰事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