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張作霖接著再派張學良率部大舉入關,自己也從沈陽來到軍糧城坐鎮指揮。做好了一切準備,可以翻臉了。張作霖就給曹錕發了一通電報,電報裏大罵曹錕是奸雄,還說曹錕此人一生都在模仿他曹家的祖先曹操。這通電報就等於宣戰了,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終於爆發。
應該說,段祺瑞、張作霖、孫中山三方聯合,實力應該是很強的,就在大家都以為吳佩孚必然遭遇失敗的時候,戰鬥的結果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奉係兵力12萬,直係兵力10萬,雙方在天津至北京的廊坊一帶擺開戰場,但剛一交戰,張作霖就明白了吳佩孚為什麼有那麼足的底氣,因為奉軍的戰鬥力明顯比不上吳佩孚訓練有素的直係軍隊,長辛店戰場被直軍前後夾擊,16師師長鄒芬投降,該路奉軍全線瓦解。初中我們就學過《曹劌論戰》,裏麵說了:打仗打的往往就是一股氣勢,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聽到西路兵敗,正準備堅持抗擊的中路和東路軍軍心渙散,節節敗退,邊打邊逃,一直逃出了山海關,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東北去了,12萬人僅剩下了2萬多人。
那麼三方聯合的另外兩方哪去了?事實上,第一次直奉戰爭表麵上是三方聯合反對吳佩孚,但自始至終就是張作霖一個人在打。因為孫中山剛要進軍就遭遇後院起火,廣東的陳炯明突然發動叛變,孫中山不得不回師平叛,剿滅陳炯明,這就耽誤了北進的計劃。段祺瑞的皖係主要力量是浙江盧永祥,因為他的駐紮地在上海,但上海的海軍卻表態支持直係,他要是一走,上海很可能落入直係之手。權衡利弊之後,盧永祥沒敢離開自己的地盤。河南督軍趙倜有可能響應奉係,但馮玉祥率部由陝西開進了河南,將趙倜看得死死地,動都動不了。更丟人的是駐紮北京的奉係張景惠兩個師,一槍未發就被直係軍隊給繳了械。較量的結果證明:張作霖不是吳佩孚的對手,不管是帶兵方法,還是統籌謀劃,張作霖都要稍遜一籌。
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大敗,損失了關內的全部地盤和兵馬。不過好在他在關外的根基很厚實,基本沒有受到致命的影響。而吳佩孚趕跑了張作霖後,並沒有乘勝追擊,因為東三省是日本人的勢力範圍,他怕引起日本人的幹涉,到時候自己反而惹來麻煩。另外,孫中山解決了陳炯明的叛亂後,重新集結隊伍,繞道江西進行北伐。吳佩孚現在要專心對付南方軍,顧不上已經失敗了的張作霖了。
張作霖經過這次失敗,終於認識到那個自己一向看不起的吳佩孚確實厲害,自己不是他的對手。但他咽不下這口氣,一退回關外便宣布脫離中央獨立,東三省自治。而皖係政客們遭遇失敗後更是四散潰逃。
第一次直奉戰爭,直係是唯一的贏家,北京政權完全落入直係軍閥手中。
“東海漁翁"折釣竿,直奉戰爭硝煙散盡,直係大勝,奉係退往關外,皖係政客也倒台。但段祺瑞卻並沒有放棄自己倒直的工作。
住在天津租界的他秘密派遣徐樹錚進入福建,準備聯絡福建督軍李厚基,再次舉起反直的大旗。因為李厚基本來就是皖係人馬,是段祺瑞之前的學生與部下。但是在政壇上是沒有什麼仁義道德可講的,李厚基一直在岸邊觀風,一見到直係勢力大漲,為了自保,投入了直係陣營。
李厚基本人是指望不上了,段祺瑞又想出一計,準備趕走他,讓福建重新回到皖係手中。完成這一任務的人選他也想好了,就是李厚基的屬下,第24混成旅旅長王永泉。這個王永泉曾經是老段的部下,與他關係一直不錯。
為了這一計劃,徐樹錚緊急聯絡了孫中山。此時的孫中山已經平定陳炯明叛亂,部隊集結於江西瑞金。但因為直奉戰爭已經結束,奉係失敗,革命軍孤立無援,實力上難以和吳佩孚抗衡,因而部隊停留在江西沒有再前進。得知徐樹錚的計劃後,孫中山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他可以趁機將自己的部隊從江西調出來,轉移到福建休整,避開吳佩孚的鋒芒。
於是計劃妥當後,王永泉突然發動兵變,率兵包圍了李厚基的督軍府。
突遭變故的李厚基慌了神,趁黑夜逃跑,福建就這樣落到了王永泉手裏。王永泉成為福建總撫,並兼任建國軍總司令,而讓國民黨人林森當了省長。一位小小的旅長一夜之間成為響當當的一省之首、軍隊總司令。真是應了那句話:沒有做不到,隻有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