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48歲那年(建初四年,公元79年)十一月,東漢朝廷有一件大事。議郎楊終上奏說:“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世則。”指出,當時由於經學流派的繁衍,解經歧異很大,影響經學的傳播和發展,因此,楊終建議應該像西漢宣帝召集石渠閣會議那樣,召集有權威的學者來講論五經,裁定經義。
章帝采納了這個建議,下詔“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製問,侍中淳於恭奏,帝親稱製臨決,如效宣甘露石渠故事。”出席會議的有班固,博士趙博、李育,議郎楊終,郎官賈逵,魯陽侯丁鴻,廣平王劉羨,還有太常樓望、少府成封、屯騎校尉桓鬱等,會議曆時一個多月才結束。楊終在會議前因事入獄,由班固和趙博、賈逵等人上書,提出:楊終深曉《春秋》,學問淵博,請求章帝赦他出席參加會議。楊終自己又上書申冤,即日被允許交上一筆贖金,出獄與會。
班固以史官身份出席會議,並兼記錄。會後他按章帝的旨意,將會議記錄整理成《白虎通義》一書。
《白虎通義》繼承了《春秋繁露》“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並加以發揮,把自然秩序和封建社會秩序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完整的神學世界觀。
關於天地萬物的起源問題。《白虎通義》的解釋是:世界的起源是由太初(氣)到太始(形),再到太素(質),經過這三個階段才形成天地。單看此段文字,天與地都是物質的實體,但縱觀《白虎通義》的整個思想,這種自然物質之天又是從屬於道德之天的,如天地運行的規律,日月星辰的運行及關係,都不由其自身規律所決定,而是由倫理道德關係和目的決定的,最終它是從屬於一種神靈之天的。因而其宇宙觀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
《白虎通義》發揚《春秋繁露》無類比附的手法,將封建製度下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級製度。它認為:“子順父,妻順夫,臣順君,何法?法地順天。”
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概念陰陽五行說,曾被董仲舒利用為其“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服務,《白虎通義》進一步發展和引申了董仲舒的思想,用陰陽五行說為皇權至上的中央專製集權製服務。
《白虎通義》內容包羅萬象,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但它用陰陽五行來普遍地解釋世界的一切事物,大者如“三綱五常”,小者如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現象,都可以用陰陽五行說去說明,難免牽強附會,成為一種思維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