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連心橋”的故事(1 / 1)

有山的地方就有水,山水總是相依。

有水的地方就有橋,橋是路的延伸。

洋攤村是一個隻有30多戶人家的自然村,一條大河穿村而過,將洋攤村一劈兩半,村落在河的左岸,農田在河的右岸。這裏的村民們世世代代地過著隔河相望的日子。

這條河叫南江河,是嘉陵江的支流。

小河是平靜的,平靜地流淌著穿越千年的故事;小河是溫順的,溫順地唱著一支歲月滄桑的歌。小河也有發怒的時候,發起怒來,咆哮如雷,橫衝直撞,奪走人命的災難曾經發生過。

2004年4月中旬的一天,雨後初晴,南江河的水位一下子升高了30多公分。這天上午,王書記來這裏檢查貧困幫扶工作,行至銀河觀時,她突然停下腳步,覺得這地名很有意思,冥冥中給人一種啟示。

“你們知道銀河觀這地名的來曆嗎?”王書記問。

“不知道,是老輩上傳下來的。”村委會主任回答。

“知道條河為什麼叫南江河嗎?”

“不知道。”委員

“我告訴你們,南江公元525年立縣,名為‘難江’,取‘江水難涉’之義而命名,後改為南江。”

大家欽佩王書記淵博的學識,向她投來敬佩的目光。

“江水難涉啊,1400多年過去了,到如今,這裏依然還沒有橋。”王書記喃喃自語。

天上有一條銀河,地上有一條南江河,銀河上沒有橋,於是留下了“鵲橋相會”的神話,這南江河上也沒有橋,於是就留下這“銀河觀”的向往。王書記邊感歎邊向河心望去,進入她眼簾的是:一位老人手拄木棒,肩扛一袋農家肥,正搖搖晃晃地趟水過河。

“你們看,這個老人趟水過河多危險啊,眼下汛期就要到了,如果突然來了山洪,是要出人命的?”王書記轉身問隨從的鄉村幹部,“這附近還有其他的路可走嗎?”洋攤村一社社長吳伯軍回答說:“沒有,這是曆史遺留問題了。”他接著彙報說:“我們這個社隻有河對麵有那麼一塊集中的田,30多戶每家都有一小塊,一年四季,春種秋收,老百姓就是這樣趟水過河,沒有辦法啊!”

“辦法是人想出來的,你們想過辦法嗎?”王書記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

“我們也規劃過,在銀河觀這地方搭一座橋,資金一時籌集不到位,就擱置下來了。”

“這條河裏淹死過人嗎?”王書記正色問。

“這兩年沒有,以前有過。”

“人命關天啊,不能再讓曆史的悲劇重演了!”王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是,我們積極想辦法,盡快落實王書記的指示。”

“盡快是多快,我讓你們立即行動,現在就跟我一起去選址。”王書記雷厲風行的作風讓身邊的村幹部深受感動。

王書記帶領村幹部在河邊走了3個來回,首先選定了地址,接著又與大家現場作了預算,研究了建橋方案,當場表態說:“洋攤村是縣紀委的掛聯村,農民過河難我們有責任幫助解決。回去後,我負責給你們協調建橋所需物資和經費,鄉村負責組織當地村民開挖基礎,基礎工程明天開工,3天後我來檢查。

一言九鼎,3天後,王書記帶領縣林業局、以工代賑辦等部門負責人來到該村,現場協調,解決了建橋所需的400米鋼絲繩,50公斤鐵絲,5噸水泥和3萬元資金。

工程開工後,王瑛多次來工地視察,每次來,都不忘給民工們買禮物,民工們頭上戴的草帽,手上戴的手套,喝的汽水和抽的香煙都是王書記自己花錢買來的。

在王書記的關懷和督導下,經過20天的努力,一座長120米、寬1.5米的鐵索橋赫然出現在人們麵前。

橋建好那天,王書記來參加竣工典禮。她來來回回在橋上走了兩趟,認真地察看每一塊橋板,每一顆螺絲釘,看看固定得是否牢靠,是否安全。走回橋頭,她語重心長地對鄉鎮幹部說,修橋補路,這是功德事業,如今橋建好了,一定要管護好,這是幹部和群眾的連心橋啊!

為銘記王書記對百姓的關愛,當地村民在橋墩的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三個醒目的大字——連心橋。

過路不忘修橋人。如今修橋人已駕鶴西去,可這座連心橋卻永遠地架在黨和人民群眾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