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牛年。牛年到了,嶽顯峰的的確確地“牛”了一把。
在南江,嶽顯峰是名聲大振的養牛專業戶,總投資260多萬元,養牛300多頭,年利潤達40多萬元。他最近注冊成立了“南江顯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名片上的職務:董事長。
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個遠走他鄉落魄回鄉的打工仔,在短短的3、4時間裏,幹了這麼大的事業,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說到嶽顯峰的今天,他由衷地感激一個人——王瑛。
2005年年底,在外打工十多年的嶽顯峰從外地回來了,雖然算不上衣錦還鄉,可他畢竟在外麵見過世麵,身上有了點積蓄。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老窩,他不想再出去打拚了,在村裏包租了500畝荒山,買了23頭牛,建起了養牛場,想發一把“牛”財。當時,他想得簡單,山上有的是草,四季不衰,是天然的飼料庫,每天看著牛兒吃草,看著牛兒長膘,用不著操心費力,等牛兒一出欄,大把大把的票子就裝進口袋裏了,這不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嗎?好夢不長,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不但沒有等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還搭上了自己多年的積蓄。這賠本的生意不能幹,他想打退堂鼓。
那天,嶽顯峰正在山上放牛,見山下開來一輛小轎車,徑直朝他的養牛場而來。車停了,從車上走下一位風度翩翩可以用漂亮來形容的女人。這是嶽顯峰第一次和王書記見麵,並不知道她的身份。
“小夥子,辛苦了?”王瑛主動上前打招呼。
“不辛苦,不辛苦。”嶽顯峰隨聲應和著。
“包租了多少畝山,養了多少頭牛?”
“500畝,23頭。”
“養牛效益好嗎?”
“沒有效益,不想幹了。”
“搞養殖業,小打小鬧不行,要規模經營才行。”
“搞規模經營需要大量資金,沒有錢啊?”
“沒有錢可以想辦法,你辦一個場不易,千萬不能打退堂鼓哦?”
為了鼓勵嶽顯峰繼續辦好養牛場,2006年春節期間,王書記帶著大米、白酒等慰問品又一次來到嶽顯峰的養牛場,鼓勵他說:“養殖業發展起來比較慢,你要有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要買良種牛、雜交牛,擴大生產規模。有困難,我可以幫助你。”嶽顯峰後來才知道,他遇上的這個好心人是紀委書記王瑛。
王書記有她的想法。這燕山鄉是她掛聯的鄉鎮,這個鄉很窮,每年都有大量人員去外地打工,荒了自家的地,種了他人的田。這樣下去,家鄉的落後麵貌啥時候才能改變?這嶽顯峰用打工掙來的錢在家鄉投資辦廠,應當鼓勵。鼓勵他回鄉再創業,為家鄉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春節甫過,冰雪消融,嶽顯峰的養牛場又紅火起來,大卡車轟隆隆開上山來,拉來了磚瓦、石料和水泥,那架勢是要大興土木,搞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