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有政治抱負的政治家都有著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為了完成時代所賦予他們的使命,寧願舍棄榮華、仕途。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並且用行動捍衛著真理。“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總之,他們的人生不單純是個人的心性滿足,一己的安身立命,而最終落實在天下國家上,是社會政治與人生的和諧統一。
韓愈就是這樣一位將政治理想與人生高度和諧統一的文學家與政治家。
在政治上,韓愈首先看清了當時的政治使命。他把中唐社會危機和思想文化問題歸因於佛老對儒家的侵蝕,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的侵蝕是很大的。將儒家文化進行了解體,使儒學走向沒落。由於統治基礎的儒學的沒落,進一步向社會政治領域滲透,使社會政治呈現出動蕩不安的局麵,奸臣當道,人心不古。因此要發揮經典儒學中的人生學說,並維護儒學社會政治,從而將社會政治和人生整合為一體化的儒學,使漢唐以來社會政治與人生分裂的社會和思想文化的儒佛二重結構初步實現了理論上的統一。這是韓愈的政治重任,也是他的曆史使命。
韓愈看清了自己的政治使命,由此,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複古,回到儒學的軌道上來,懷著這一政治理想,韓愈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古文運動,二是排佛老,三是尊儒恢複道統。
韓愈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並非是單純意義上的文學運動,或文體改革,還是一場空前的轟轟烈烈的思想運動,其真正意旨在“明道”,以明道作為反佛的手段之一,從而捍衛儒道,遵循道統。
韓愈強調遵循道統,就是人應該遵守道德。所謂道德,就是有仁德之心,行仁德之事。韓愈指出古代聖人創立相生相養之道,從君師、衣食宮室、工賈醫藥、葬埋祭祀、禮樂政刑,到政府、法律、軍隊,中國整個文明製度人倫生活都是道的組成部分。可見韓愈對道統的理解是很全麵、深刻的。正是在這一理解基礎上,韓愈對明道、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關係作了更進一步的解釋。
韓愈說:“《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韓愈所倡導的道,就是以仁義道德為內容的個人修養和社會政教製度下的人倫生活。這樣,“治心”與“有為”的韓愈之道就是儒學的人生和政治理想的統一。
韓愈不僅在維護儒家學說上采取了政治和人生的高度和諧統一,而且,作為一位儒家學說的繼承者,在他個人的人生上,他也把儒家思想貫穿於自己的仕途之中。雖然唐朝當時佛學昌熾,在韓愈看來,不僅給中國文化思想注入了許多的消極思想,更重要的是給唐代社會政治、經濟帶來了極大危害。韓愈對此堅決反對,他在《原道》裏說: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