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文學家,其教育思想是異常豐富的。他在給學生傳道解惑的時候就告訴自己的學生怎樣去讀書、讀什麼樣的書才能使人受益、使人進步。
韓愈說,要細心閱讀《詩》《書》,這樣才能不迷失方向,文思才有源泉,終生堅持,文章便能作好了。這就是韓愈對他的學生提出的讀書的方法,對我們現在的讀者也非常有益,雖然不一定是閱讀《詩》《書》,但閱讀有內容、有意義的書都應該是對我們有益的。
韓愈倡導複古運動,主張讀古書,這可以說為韓愈主張讀有益之書的明證。
韓愈曾感慨地說,有誌於學古文立言的人越來越少了,有誌於學古文的人必被今人所遺棄,我為有誌於學古文立言的人高興,也為他們被今人所遺棄而悲哀。韓愈在與朋友們探討為學之道的同時,也寫了不少關於學習古文、立言個人思想的作品,可見他對閱讀有益之書的重視。韓愈多次表揚李翊,還寫文章勉勵他讀古書。可見韓愈主張讀古書,從中領悟深刻道理,而對當時流行的駢體儷詞不屑一顧。
《答李翊書》是韓愈的一部重要作品。李翊是德宗時人,是韓愈的後輩。貞元十八年(802)中書舍人權德輿主持貢舉,陸傪給他當助手,當年任四門博士的韓愈,給陸傪推薦了侯喜、尉遲汾、李翊等10人,這些人均於這年登第。李翊在未及第前向韓愈請教為文之道,作為答複,韓愈寫了《答李翊書》。
李翊在信中提出了“立言”的問題。韓愈指出,就時文而論,李翊雖然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應付考試已經是綽綽有餘了。現在的問題是學好古文。要做到這一點,“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間就學好古文,也不要為勢利所誘惑。學古文如栽培果樹一樣,要注意護理好根部,才能使得果實豐碩;還比如點燈一樣,隻有膏油源源不斷,才能使燈光明亮,做人也是這個道理,隻有仁義之人,才有和藹可親的風度。這表明韓愈對學古文的態度,要想學好古文,必須打好根基,必須勤奮,讀有智慧之書,讀有益之書,使人心明眼亮。
接下來,韓愈言傳身教,敘述自己學習古文的經驗和感受。他學習古文已經“二十餘年矣”,他給自己規定了讀書範圍,“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心不敢旁騖,“非聖人之誌不敢存”,摒棄雜念,可見韓愈在選擇書籍上的慎重。韓愈為了擯棄那些糟粕之書,他把精力集中在學好古文上,認為古文中有文之精華,以至於“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即便如此,在寫文章的時候,要去掉那些空話、套話等陳詞濫調,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別人笑話也是渾然不覺。這樣經過了幾年,慢慢有了分辨的能力,對古書的正偽可以識別了。到了這一境界,寫文章就比較得心應手了,陳詞濫調就少得多了。這都是從讀有益之書得到的教訓。
培根說:“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這諸多意思,可一言以蔽之:開卷有益。如果我們不多讀書,不讀有益之書,就不能明辨是非。讀有益之書,可以洞曉世事滄桑,可以廣濟天下民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有益之書,能使自己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