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勤學深思,去粗取精(1 / 2)

俗話說: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任何所有成就者,無一不是沿著勤奮之路走向成功的。我們不否認人有天賦,但有天賦而無勤奮,天賦照樣成不了天才。縱觀古今事業有成者,不難發現,一個人能否最終有成就,為社會進步做出較大貢獻,往往不取決於天賦高低,而在於他一生是否勤奮努力。

韓愈認為,“業精於勤荒與嬉”,他表彰學生中勤於學、勞於事的行為,而反對那些荒廢學業的行為。他認為學業不進則退,因此,為學應該勤奮,日日上進。

韓愈倡導學習的時候要勤學與深思,勤學不能一味地死學。他在《進學解》裏說:“業精於勤荒與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指出了學生勤奮學習與勤奮思考同樣重要。韓愈教育學生懂得:要想使學業精進,必須勤奮;要想修行立德,使自己的事業有所成就,必須多思。嬉戲貪玩就會使學業荒疏;德行不修就會使事業敗壞。關於勤學的方法,韓愈還提出:一要“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即要口勤手勤,博覽群書。他所說的六藝之文與百家之編,就是他常講的三代兩漢之書。二要“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讀書時要隨時隨地把其中的要點弄明白,記下來;要挖掘出書裏的深刻道理。三要“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隻有這樣夜以繼日,月以積年,持之以恒,才能達到識古書正偽,黑白分明,遊之於《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使學業精醇,得心應手。

韓愈自己以他的勤奮深思的為學態度,為世人做出了典範。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誌。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歲到35歲間,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歲到40歲間,任監察禦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誌,50歲後,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曆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雖坎坷一生,遷播一生,但勤奮為學,毫不鬆懈。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在作學問方麵的成就不言而喻,尤其與柳宗元共同倡導的“古文”運動,給唐代駢體文以毀滅性的打擊。這都得益於他的勤奮。他一生四處顛沛流離,多次被貶謫,仕途不順,歲月蹉跎,但人生的磨難並沒有使他放棄學業,而是更加珍惜光陰。無論處於何種艱難處境之下,都視為學為第一生命。

韓愈在為學上是非常勤於思考的。他反對科舉考試中的死八股文,就是他勤奮思考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