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伯樂相馬,識材任賢(1 / 2)

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裏,有一種值得盛讚的精神——思想傳統。堯傳於舜,舜傳位於禹,這種禪讓製,體現了君主識材並重用人才的伯樂精神。周文王用薑尚,武王用周公,齊桓王用管仲,燕昭用樂毅,劉備用諸葛亮,唐太宗用魏征等,這些都體現了君主對人才的尊重與賞識。君主對於人才隻有尊重與賞識,才能使賢才脫穎而出,才能使國家興盛發達。

韓愈盛讚和宣揚這種伯樂精神,韓愈還將這種伯樂精神用於教育中,指出為師者必須善於發現人才。他的因材施教法,就是首先要發現人才的擅長之處,因材施教。這也是伯樂精神之一。

韓愈在《雜說四首》之四“馬說”裏,指出了伯樂的重要性。韓愈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隻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發現人才,必須有認識人才的“伯樂”,即識才之人。文又雲:

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韓愈認為,飼養千裏馬的人,也必須是識才的人。這樣才能保證千裏馬不被埋沒。文章的最後,韓愈說: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伯樂相馬,識材任賢,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批評不識千裏馬的人,慨歎世上雖有千裏馬而無識千裏馬的人,仍是強調人的因素的重要。

由此可見,韓愈不僅批評了當政不識才,也表現了韓愈識才、知才、舉才、用才的觀點與品格。這種觀點用於教育上,就是要發現賢才,重用賢才。

韓愈一生所寫的文章頗多,提及伯樂之處也很多。僅直接提及伯樂的就有《送權秀才序》:“伯樂之廄多良馬,卞和之匱多美玉。”《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為人求薦書》:“伯樂遇之而不顧,然後知其非棟梁之材,超逸之足也。”尤其是《馬說》,韓愈以其累受壓抑的切身感受,尖銳地批判了封建統治者愚暗偏私,昏聵庸碌,不識材,不重材,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觀象;以相馬為喻,以伯樂和庸夫俗子作比,揭示出人才的遭遇,指出社會長材不少,然必如伯樂識千裏馬一樣,認識其才能;尊之以高位,養之以厚祿,委之以重任,授之以實權,他始能展布其才,否則就會埋沒人才,摧殘人才。文章破題即以伯樂少見,強調了伯樂的重要。告誡世人不僅應當重視千裏馬,更要重視伯樂。文章結尾落道,“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從韓愈遺憾慨歎之詞裏,指出世俗社會無伯樂與伯樂精神,無人識千裏馬。致使千裏馬雖然常有,而隻能辱於槽櫪之間,有卻等於無。仍是盛讚識千裏馬的伯樂與伯樂精神。

在曆史上也有許多惜才、愛才的曆史人物。比如宋朝的範仲淹也具有慧眼識才的本領,他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不止一次地發現人才、推薦人才,好多人後來都成為宋朝曆史上的國家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