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元年(1017)範仲淹在毫州當節度推官期間,與時任毫州知州的上官伈很要好,上官伈經常攜子上官融到範仲淹處拜訪。上官融舉止談吐文雅,雖然年紀很小,卻知書達禮,範仲淹說上官融“有議論,不敢以子弟器之”。後來,上官融果然如範仲淹所料,成為京師很有名的才子,為時人所稱讚。當時的名士蔣堂、吳遵路、段少連都很器重他的才華。不過,儒生多薄命,上官融隻活了49歲,就撒手人世了,範仲淹為此悲傷不已。憑這一點,可以看到範仲淹對人才的天生敏感,並且惜才、愛才。
範仲淹慧眼適才的本領,不隻在上官融這件事上才得以表現,其中對北宋大政治家富弼的發現、發掘也足以證明範仲淹惜才、護才的才能。富弼是北宋名臣,兩次不辱使命出使遼國,保全了大宋江山,在仁宗至和二年(1055)與文彥博並相,天下稱“富文”。富弼與範仲淹相識於泰州。天聖元年(1023),範仲淹在西溪監鹽倉時,富弼前去拜見他。這年,富弼年屆20歲,比範仲淹小15歲。經過幾次的接觸,範仲淹認為其有“王佐之才”,日久必成大器。範仲淹很賞識這位青年,經常鼓勵、教導他,十分的惜才。
在範仲淹的鼓勵和教導下,富弼學習進展很快。天聖八年(1030),富弼參加了科舉考試。三月份,富弼在進士科考結束之後,不敢參加七月份的製科考試,認為自己沒達到參加製科考試的資本,決定返回故裏。途中他到耀州省親經過河中府,當時範仲淹在河中府作通判,富弼自然要去拜望這位自己很敬重的老師,範仲淹不願讓這位良才就此埋沒,因此極力鼓勵富弼去參加製科考試,而且相信他一定會成功。聽從老師的勸告,富弼打道回府,在製科中果然獲得全勝,被派遣到河南長水縣任知縣。
再如東漢末年的三國,是一個大動蕩的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魏、蜀、吳三家,為爭奪全國的統治權,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生死大搏鬥。“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國的創立者,都知道人才對他們功業的極端重要。他們在爭奪人才中爭天下,在爭奪天下中爭人才。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三國的縱橫捭闔、軍事較量,是一場爭奪人才的大戰。“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三國的創立者對人才的競爭和使用,具有共同的鮮明時代特征,又有許多的不同之處。曹操在革新吏製中選賢任能,劉備在彬彬有禮中拉攏利用,而孫權則在休戚與共中推心厚待。他們都崛起在動亂的“天時”,占據了一方的“地利”,施展了“人和”的絕招。三個政治集團的角逐,促進了那個時代的人才大流動,作用大發揮。現實和曆史的社會形態雖然不同,但用人應有相同之處。“以古為鏡,可見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三國創立者的用人和三國人才作用發揮的曆史事實,對我們今人,實有可供借鑒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