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關於教育的觀點層出不窮。不同的教育觀點,產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孔子在教育上主張人無賢愚,一視同仁。韓愈提出了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他的這個教育主張,從現代教育的視角來看也是十分科學的。
韓愈一生四任學官,最高為國子監祭酒,大概是最高學府的最高行政長官。韓愈在教育上的時間之長,幾乎占他為京官十八年的一半。他在近十年的職業教育生涯中,特別注意教育方法,主張因材施教,培養和造就了大批人才。
韓愈提出用材使能、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韓愈在《進學解》裏,以形象的比喻指出,好的木匠,無論木材長短大小,材質如何,都能根據不同情況,物盡其用。教育人也一樣,必須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培養出不同用處的各類人才。好像良醫用藥之兼收並蓄,待用無遺。因此,韓愈指出,教育者要想教好學生,必須自己有廣博的知識,然後才能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進學解》這篇文章,全麵而係統地講了學習和教育方法,也講了因材施教、因材而用的問題。隻有培養出各色各樣的人才,才能談到使用人才的問題。韓愈這一見解既是對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經驗的繼承,也影響了後世的教育家。王守仁就說:“夫良醫之治病,隨其疾之虛實強弱,寒熱內外,而斟酌加減,調理補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無一定之方,不問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君子養心之學,亦何以異於是?”
韓愈在《進學解》裏從理性上講了不少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他不僅倡導因材施教,而且以身體力行的實踐為例,來對不同天賦的學生因材施教。如他在貶謫之地,在陽山與潮州,他廣開學館,對學生進行的教育以識字句讀為主,而在任國子監學官期間,他以複興儒學為使命,這裏學生的文化基礎也都很高,因此對學生進行的教育包含廣博,其中儒學道德教育是重要部分。可見針對不同的對象,韓愈在教育上有著不同的方式,並不是千篇一律。他身體力行的因材施教法,給人們很大的啟迪。
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麵表現突出的有顏淵、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麵表現突出的有宰我、子貢;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文文獻的有子遊、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幹出了一番成就,對於當時政治,尤其是對孔子思想的傳播,對於儒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見,孔子教育弟子時,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個人潛能,他結合他們各自的特長,揚其長,避其短,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出了各個方麵的人才,這就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孔子教育出來的弟子,他們有的從政而有所作為,有的從事教育事業,有的成為文學學者等。可以說,孔子的這種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正是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
韓愈在唐代,提出因材施教法,其教育眼光是相當高遠的。因為當時教育衰敗,人們都恥為師或恥為弟子。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韓愈認為不同天賦的人,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成為某一方麵的人才,使學生“術業有專攻”。這也從根本上否定了那些恥為弟子的人的狂傲觀點。
韓愈的因材施教法,對後世有著巨大的影響。後世學科門類日趨齊全,不同愛好不同天分的人進行不同專業種類的教育,這就是因材施教法的典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