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興辦教育,破門弟觀(1 / 1)

一個國家的興旺與否,主要靠勞動人民的共同智慧和力量的作用。而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主要來自教育的作用,可以說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是一個國家能否興旺的保證。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有更多的才能為社會和國家服務,為國家的建設貢獻力量。

古代曆史上重視教育的賢達之士很多,韓愈就是這麼一位以教育為己任的智者。韓愈將興辦教育當作他複興儒學中興唐室的重要任務。

韓愈在擔任太學的官員時,對太學的教育非常重視。在《請複國子監生徒壯》裏說:

“右國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趨競,未複本源。至使公卿子孫,恥遊太學;工商凡冗,或處上庠。今聖道大明,儒風複振,恐須革正,以讚鴻猷。今請國子館並依《六典》,其太學館,量許取常參官八品已上子弟充;其四門館,亦量許取無資蔭有才業人充;如有資蔭,不補學生應舉者,請禮部不在收試限;其新補人有冒蔭者,請牒送法司科罪。緣今年舉期已近,伏請去上都五百裏內,特許非時收補;其五百裏外,且任鄉貢,至來年春,一時收補。其廚糧度支,先給二百七十四人,今請準新補人數,量加支給。”

這裏韓愈明確表示,對過去太學的混亂和積弊不滿,提出了整頓和改革的意見,目的是辦好太學,為唐朝中興培養更多的有用之才。其中所謂“其太學館,量許取常參官八品已上子弟充;其四門館,亦量許取無資蔭有才業人充”。雖然韓愈基於他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級觀念,尊典守製,但他敢於提出無資蔭有才業的人進入國家的最高學府,擴大太學的招收範圍,卻也是他重才崇德思想的表現,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

韓愈在潮州刺史任上,也非常重視興辦學校。他寫的《潮州請置鄉校牒》更明確地倡導平民入學。他說:“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免而無恥。’不如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禮,未有不由學校師弟子者。”目的就是主張教民知禮明德。又說:“刺史縣令不躬為之師,裏閭後生無所從學。”他所說的“民”“子弟”與“裏閭後生”當是一般的人家。韓愈還說:“刺史出己俸百千,以為舉本,收其贏餘,以給學生廚饌。”更表現了韓愈重視教育和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也表現了韓愈在教育上對普通平民子弟的特別關照。

為辦好潮州鄉校,韓愈還表請趙德為師。他認為趙德“沈雅專靜,頗通經,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論說且排異端而宗孔氏,可以為師矣”。他請趙德為師是因為趙德有德、有才、通聖人之道,而趙德出身淺薄,埋沒鄉土,按常規是不能夠擔任教職的。但韓愈破格提拔了他,表明了韓愈重才不重出身。韓愈還在《國子監論新注學官牒》中批評了吏部選官的做法,指出:“近年吏部所注,多循資敘,不考藝能;至令生徒不自勸勵。”而他選用的學官則是“有經藝堪訓導生徒”的人,選師重才、重德、重藝、不重資蔭。在選擇學生和老師上都重視才學而不重視出身,這是韓愈在辦學上的重要教育思想。表明了韓愈辦教育的平民思想觀。他是辦全社會的教育,而不是辦供少數官僚子弟學習的教育,是大眾化的教育。

韓愈被貶陽山期間,他收區冊、區弘、劉師命等為生徒。此後,從韓愈學詩、學文、學道者日漸增多,在陽山形成了弟子盈門的局麵。這是在韓愈的倡導和實踐下形成的一種新風尚。他在任陽山令期間,致力發展教育文化,“革陽山鳥言夷麵之陋”。雖然陽山地處偏遠,能懂琴瑟者甚寡,但他還是與邑之文士“砌磋砥勵,通讀詩書”,使陽山出現了一派“彬彬儒雅”之景象。

綜觀韓愈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和後人。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既是韓愈的高尚師德,也是韓愈提出的一條教育原則。他愛教育、愛學生,誨人不倦,他能平等對待學生,做到教學相長。韓愈是具有高尚師德的一代宗師。

辦好學校,擴大教育,才能興國興民。這樣的主張,可以說直到現在還在延續著,可見韓愈對教育的重要作用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繼承了孔、孟儒家之道,不僅對當時的封建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發展現在我們的教育事業,培養更多的社會人才,為國家的建設貢獻應有的力量,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