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提倡教育、從事教育實踐的目的,和他提倡古文一樣,是為了建立儒學道統,中興唐朝。正如他在《原道》裏說: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行、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這段話全麵闡述了他的教育目的。先王施教的目的就是讓人懂得仁義道德,即封建社會的人倫道德規範。它的內容都包含在《詩》《書》《易》《春秋》等經典裏。實施仁義道德的保障是禮、樂、刑、政,教育的對象是士、農、工、商,目的是使人們懂得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等人倫道理。
韓愈的這種教育思想,正是對孟子明人倫教育思想的繼承。《孟子·滕文公上》雲:“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又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韓愈施教的目的是為了繼承和發揚儒學道統,以儒學道統思想服務於封建統治。正如孔、孟之後的儒學大家董仲舒所說:
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以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麵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
這種明人倫的教育目的,經韓愈影響到宋儒朱熹,以至於明代王守仁。王雲:
其教之大端,則堯、舜、禹之相授受,所謂“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而其節目,則舜之命契,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為教,而學者惟以此為學。
由此不難看出儒家教育思想的傳承關係。
立仁義、明人倫,以教傳道。在傳教的同時傳道,這種傳道的方式,是非常容易讓人接受的,也十分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對於宣傳儒家思想,讓學習的人懂得仁義之道,明晰人倫事理,讓儒家思想發揚光大有著積極的作用。
盡管韓愈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宣傳儒學傳統,維護封建統治,但他從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出發,提出了不少很有見地的教育主張,對發揚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具有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