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敢為人先,勇於為師(1 / 2)

一提起教育,人們便會在腦海裏浮現出那位“招諸生立館下”而誨之的國子先生的形象,這就是中唐大教育家韓愈。他的教育思想上承孔、孟與董仲舒,下啟朱熹、王陽明,處於中國教育思想的承前啟後時期。他在《師說》中提出師道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在《原道》中提出的教育目的、主張和方法,以及招收後學,發展教育的行動在那個重門閥、輕教育、恥為師的時代,具有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和先進性。在他的提倡和實踐下,中國的教育史在經過了一個低潮後,又繼續向前發展。

一提起教育,人們便會在腦海裏浮現出那位“招諸生立館下”而誨之的國子先生的形象,這就是中唐大教育家韓愈。他的教育思想上承孔、孟、董仲舒,下啟朱熹、王陽明,處於中國教育思想的承前啟後的時期。處在一個重門閥、輕教育、恥為師的時代的韓愈,並沒有屈服於當時社會政治壓力與世俗偏見,始終不渝地收招後學,開展教育。由於他的努力,開創了中唐教育的新局麵,培養了一批有作為的人才,創立了他的教育思想,並自成了體係。這也使中國教育史在經過了一個低潮後,由於韓愈的提倡與實踐,又繼續向前發展,開創新一代教育講學之風,對中國教育史做出了重要貢獻。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文化史上就形成了良好的師道關係,它對中國古代文化、科學技術的承傳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並不是到了孔孟時才產生的,而是孔、孟結合了前人的文化傳統,加上他們的發揮和創新而後形成的。由於孔子立師門、收弟子,使他的學說得到了廣泛傳播,形成了儒家學派。三傳而至孟子,他又在繼承孔子儒家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這種老師與弟子之間的學術承傳,使得春秋戰國時期學術門派林立,形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局麵。因此,教育對於學說的形成與推廣,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也正因為如此,各學術名家廣收門徒,教育在春秋戰國時期興盛一時。

魏晉以後,師道傳統漸被輕視與淡化,到了唐代形成了一種“惑而不從師”的可悲局麵,為師者被人譏笑斥罵,從師者自以為恥,這極大地阻礙了文化的傳播,也阻礙了曆史的發展。故韓愈感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的感歎,是對曆史與現實中師道被習俗踐踏的悲吟。

韓愈敢為人先,不但勇敢地批評了這種陋習,而且還勇於為師。在當時的社會上掀起了一層變革的巨浪,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因此,他是古文運動的偉大旗手。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為了促進古文運動的勝利推進並得到傳承,韓愈也如那些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大家孔子等人一樣,廣收門徒,培養了一大批有誌於進行古文創作的年輕人,使古文運動更加聲勢浩大,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文化勢力和文化門派,從而不僅影響當時,而且影響後世。

韓愈教育年輕人有種誨人不倦的精神。在任四門博士的時候,由於他寫作古文,倡言古道,慕名而來的求學者很多,他在汴、徐時,剛開始進行古文運動,“昌黎韓愈”便在京師已經有了很大的名聲。現在他在人煙輻輳、全國人文中心的長安任四門學官,國子監的學生都踴躍向他請教,社會青年學子也都慕其名聲,從其學說。他對於學生的問題,有問必答,循循善誘;對來信者,他必有回信,將自己關於古文寫作、古道關係的看法告訴他們,尤其是勸誡青年學子首先要重視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告誡他們行與知之間的關係。他對於學生,無論年幼年長,凡登門稱弟子者,韓愈一概不回避師、弟子的名分。韓愈以為:“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不是以年齡大小來區分老師與學生,而是以知識道理來區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