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體發展史上,先後出現了很多種為人所熟知的文體。而在各種文體盛行的不同階段,相應的都有幾個代表人物,這些奇才文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文體的發展。從另一個方麵講,這些文人也不是與生俱來就是先知先覺,也是曆史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孕育出了這些文士。
韓愈倡導複古,是針對當時流行的駢體文的。在西漢時期,崇尚浮華文風,一些文士就開始有意識地創作駢體文,如司馬相如等,“千金難買相如賦”,可見駢體文曾風行一時。此後駢體文逐漸發展起來。南北朝時,梁、陳駢文已形成為原始的四六體。形式單調,內容枯燥乏味,空有華麗的辭藻而已。駢文盡管盛行,有識之士仍然崇尚散文。要求回到建安時代的雄健文風中去。東晉陶潛以散文作《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五柳先生傳》。姚察父子撰《梁書》《陳書》,論讚不用駢文,而用散文。陶潛、姚察可稱反對四六文的文體革新運動先驅,他們也是唐代反對四六體的古文運動的一個起點。
唐代古文運動的發端,起於初唐。王績所作《醉鄉記》《負苓者傳》,與陶潛相近。馬周所作的奏章,摹仿賈誼《治安策》。陳子昂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奠基人,陳子昂在唐詩的發展上具有開山的地位,也是唐代詩歌革新運動的旗手。作為文學家,陳子昂大聲疾呼,反對齊梁以來的華靡詩風,在倡導複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內容的革新。陳子昂的詩歌理論和實踐,猶如動地狂飆,盡掃彌漫初唐詩壇的浮靡之風,為其後盛唐詩歌的發展清除了道路,功績甚大,影響深遠。而初唐四傑則是陳子昂詩歌理論的實踐者,他們改革了初唐的靡靡文風,倡導雄健的、大開大合的節奏,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傑作,對當時文學的貢獻很大。杜甫曾寫詩讚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對陳子昂及初唐四傑倡導詩歌革新運動的曆史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安史之亂以後,古文運動比較成熟,出現了元結、獨孤及、蕭穎士、李華、梁肅一批作者,顯示將有高潮來到。元結從兄元德秀提倡儒家德行。從元結起,有儒家的政治主張和文學主張,旗幟鮮明。蕭穎士子蕭存,也以古文名,與韓愈的兄長韓會為友。韓愈繼承家學,幼年即為蕭存所賞識。韓愈崇尚儒學,倡道統,反佛老,除弊事,主張是明顯的,態度是堅定的,他寫的古文,不隻是文體的改革,更是政治、學術思想的鬥爭。
所謂“古文”,是韓愈等人針對“時文”即魏晉以來形成、至初盛唐仍舊流行的駢體文而提出的一個概念,指先秦兩漢時單行散句、沒有規定形式的文體。韓愈等人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並不是單純的文學運動。從基本的特征來看,古文運動是要改革文體;而改革文體,卻可以用於不同的目的。一方麵,古文家企圖以此來複興儒道,恢複散文宣揚正統思想的功能,以挽救唐王朝的衰亡;另一方麵,他們也需要以此來更好地表達個人在實際生活中的思想感情,而這一種需要同前一個目的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古文運動”之所以有文學史上的價值,主要還是因為後麵這一點。
從上可知,古文運動的興起,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當流行的駢體文逐漸阻礙文化的發展,阻礙曆史的發展時,韓愈以敏銳的目光捕捉到了。為了順應並引導曆史與文化的潮流,韓愈疏流導源,高舉文化複古的大旗,終於使文化回到與曆史發展相適應的軌道上來。韓愈以一雙巨人的手,扭轉了文化發展的逆流,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曆史的發展,韓愈可算是這一轉變的曆史巨人。也可以說,他是曆史發展所造就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