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行知統一,仁德楷模(1 / 1)

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詩詞及散文的文學創作中對我國的古代文化有著積極的貢獻。韓愈的詩繼承了李白、杜甫的詩詞特點,他在詩歌創作上的奇情怪思、幻想馳騁,更傾向於李白。他推崇李白、杜甫,稱“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表示自己跟李、杜“精誠忽交通,百怪我入腸”,向往並追求李、杜那種“巨刃摩天揚,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硠”的雄奇風格,這對同時代的作者如樊宗師、李賀、盧仝、皇甫湜和宋代王令、清代胡天遊等人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韓愈在詩歌與散文兩個方麵都極有成就,而且對當時與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那麼,韓愈為什麼能做出統帥百代的文化貢獻呢?除了他自身所具有的文學才華之外,關鍵還在於他的精神特征,在於他的仁德之品行。

韓愈是學聖人之道,做仁義之人的典範。韓愈認為,寫文章,即立言,要想勝於人,必須取於人。要以古聖賢人為師,就必須學他們實行的仁義之道。能夠真正行仁政的人,用於政治可以王天下,用於文學可以法天下:即創立統禦文學的天下之法。可見韓愈強調知與行的統一。隻有在行動上行了聖人之道,繼承了仁德之精神,才能夠在為文章上充分體現出仁德之精神特點,才能夠寫出德行高尚的文章來。韓愈之所以被後世祭祀於孔廟,關鍵在於他博愛為仁的仁義思想,在於這種仁義的行為,這種仁義行為既被普通百姓所懷念,又在這種仁義品行的驅使下,寫出了許多不平則鳴的詩歌和散文,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正因為韓愈注意到了行與知的統一,在指導他的學生時,就特別要求青年們注意修養,提高道德品質。他指出:隻有養其根才其實,隻有根茂才能實遂。根是本,世上無無本之木,是故君子慎其實。這裏韓愈把知與行的統一比喻得更加精妙。行是根,“知”是樹上的累累碩果。所以,他告訴人們:“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實;實之美惡,其發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行峻而言厲,心醇而氣和。”完全講的是人內在的修養。儒家認為要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必須加強自身的政治品格修養和思想品格修養,即修身。隻有自身修養好了,才能行之於社會,即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齊、治、平這四個字,修是人之內在的品格,寫文章也是這樣。如韓愈所說:“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韓愈不僅強調知與行的統一,而且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他的一生中,所作所為堪稱正直之表率,人倫之楷模。在感情上,他顧念親情、友情;在朝廷中,他伸張正義,鞭撻腐朽,反對宦官專權,反對藩鎮割據,幾次受貶謫,甚至差點被皇帝所殺,但這些都沒有使他的正直品質受到絲毫的壓製。在為政上,他時時考慮著百姓的得失與利益,為了百姓,他寧願犧牲自己,堪稱人間少見的好官,在百姓麵前,他是行仁德之楷模。在反對藩鎮割據和軍閥割據上,他身體力行,親自赴軍中參與掃平淮西,後又孤身入叛軍巢穴,勸其歸附政府,其所作所為,堪稱英雄。這些都反映了韓愈高尚的品質。正是因為有如此高尚品質,才能使他寫出那些憂國憂民之作。

曆史上的偉大文豪們,也都是品德高尚之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求真精神;司馬遷的“人故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忍辱負重的求生精神;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悲憤不屈之精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愛精神,都是他們高尚人格的體現。正是在這些高尚人格的映照下,他們寫出了可與日月齊輝的不朽詩篇。韓愈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