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師在自己的文學創作道路上開墾著一片一片的文學沙漠,文學可以滋潤人的心靈,可以指引人生道路,可以發現新的事物和辨別事物的好壞、對錯,等等,我們因此從中受益。而我們也不能否定,文學的發展也像其他的事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了語言、文字才有了曆史上的小說、戲劇等題材的出現,文學大師把巨大的曆史財富溶入文學作品,作品才變得有血有肉,才變得跌宕起伏,才變得充滿生命力。
《詩經》中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裏的“攻”,取打磨、雕琢的意思。就是說,他人的長處可以用來補自己的短處,取長補短,從而使自己的作品能夠長久地富有生命力。
韓愈是善於利用“他山之石”的人。在他的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可以捕捉到兩漢古文的印記。韓愈講學習、繼承過去的文學傳統,在文章上,他主張繼承三代兩漢古文;在詩歌上,雖然韓愈倡導《詩經》《楚辭》樂府的傳統,但卻更主張直接學習、繼承李白、杜甫的詩歌創造經驗。這一思想有過人的見地。這表明他精熟三代兩漢詩文的成就與特點,並對我國散文、詩歌發展的曆史規律有深入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的繼承方法。他對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的認識在《薦士》詩中有較詳細說明:
周詩《三百篇》,雅麗理訓誥,曾經聖人手,議論安敢到。五言出漢時,蘇李首更號。東都漸彌漫,派別百川導。建安能者七,卓葷變風操。逶迤抵晉宋,氣象日凋耗;中間數鮑謝,比近最清奧。齊梁及陳隋,眾作等蟬噪;搜春摘花卉,沿襲傷剽盜。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興得李杜,萬類困陵暴。後來相繼生,亦名臻閫隩。有窮者孟郊,受材實雄驁。
元和十三年(818)正月至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韓愈任刑部侍郎一年。元和十三年歲首,韓愈撰《平淮西碑》,《平淮西碑》為韓愈帶來了空前的榮譽,韓愈滿懷恭謹、小心謹慎地寫下了《平淮西碑》,碑文分兩大部分,前為序,是散文;後為銘,是韻文。前人說《平淮西碑》序文似《尚書》、銘文如《詩經》,這應該是對的。但韓愈的序、銘之妙在於學《書》《詩》而有創新,無論序文、銘詞,皆能於古樸、拙茂中透出勁健,淋漓縱橫。這表明韓愈善於繼承古典的文學傳統。
李商隱對《平淮西碑》的評價很高,在《韓碑》中他有一些精妙的評價:
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漓。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改《情廟》《生民》詩。
“點竄”“塗改”就是指韓愈對《書》《詩》的創造和發展。可謂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