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汲汲富貴,救世為事(2 / 2)

寫於元和六年(811)三十日的《送窮文》是一篇奇文,以滑稽幽默的筆墨,從“送窮”始,中間經過了不少曲折。作者直抒胸臆,傾吐了自己的憤懣牢騷,最後卻以“留窮”結束,表明自己即使身處困境,也要堅守鬆柏之操,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我國舊俗,在每年正月晦日(正月最後一天)送窮,宗懍《荊楚歲時記》就有“正月晦日,送窮鬼”的記載。相傳顓頊之時,宮中生一子,連完整的衣服都沒有,號稱窮子,後來死於正月晦日,宮中埋葬後,送窮成為風俗,至唐代仍相沿不替。韓愈這篇《送窮文》,大概就是受了這種影響而寫的。作者煞有介事地敘述了自己與窮鬼的兩次對話,實際上是作者在自問答,窮鬼之口即是自己之口。作者打算送走窮鬼,窮鬼卻若嘯若啼、若斷若續地說:

吾與子居,四十年餘,子在孩提,吾不子愚;

子學子耕,求官與名,惟子是從,不變於初。

門神戶靈,我叱我嗬,包羞詭隨,誌不在他。

子遷南荒,熱爍濕蒸,我非其鄉,百鬼欺陵。

太學四年,朝齏暮鹽,維我保汝,人皆汝嫌。

自初及終,未始背汝,心無異謀,口絕行語。

於何聽聞,雲我當去,是必夫子信讒,有間於予也。

通過窮鬼之口,韓愈把自己40餘年來命途多舛、時乖運蹇、壯誌難酬的辛酸經曆講述了出來。經過與窮鬼的多次辯論,一場風波就此雲散煙消,窮鬼終於沒有離去。漢代揚雄曾寫有《逐貧賦》,韓愈的《送窮文》是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文勢變化,跌宕起伏,筆力遠遠超過前者。兩文在思想上雖都未跳出“君子固窮”的窠臼,但文中流露出來了有道之士潔身自好,正確對待財富的準則。

可見,對於韓愈來講,重要的不是財富本身,而是麵對金錢不迷失自己,以財富來濟世,且能泰然處之的定力及其所展現的人格魅力。創造財富的過程即個人成熟的過程。可以這樣說,財富是個人價值的體現,而創造財富的過程則是每個人戰勝自我、克服自我的過程,每一次超越有如“鳳凰涅槃,複從火中重生”般壯烈,又有如彩蝶破繭而出般壯美——痛苦、艱難,卻也很美妙。我們是樂意去享受這個過程的,因為這是一個充滿激情與挑戰並能將自身完善的過程。

司馬遷兩千多年前就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實談錢論財,並非是什麼可恥的事情,古人有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之說,可見,富國強民之路,於國家,於社會,都是一條光明大道。古人又有所謂“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之說,可見,老百姓富有,也不是什麼壞事。人人各盡其能,各竭其力,各勸其業,各得其所,各樂其事,民風淳樸,天下太平。

古人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說,但是奉行“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的權貴,仍然是不顧嚴刑厲法,做飛蛾撲火之舉。明代著名畫家唐伯虎有兩句詩:“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這話用來形容求富貴以濟世的韓愈,可謂最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