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清貧度日,崇尚節儉(1 / 2)

韓愈的精神,一直都洋溢著一種巨人的情懷。在困苦麵前,他具有巨人一樣的意誌力;在事業上,他具有非凡的創造才華;在抱負上,他有欲振濟一代的遠大誌向;在對待人民的感情上,他具有巨人一樣的憐憫與熱愛之情;對待朋友親人,他無微不至,倍加珍惜;在對待腐朽勢力上,他有鬥士一樣的抗爭精神。總之,韓愈的一生,在事業、情懷、精神、道德等方麵表現出的是一種巨人的力量。韓愈的文學理論分為文論和詩論,有同有異,相輔相成,皆貫穿著銳意求新的美學理想。韓愈把“窮而後工”與“不平則鳴”作為創作主體論的核心。針對大曆文壇之重藝術而忽視內容的看法,韓愈又提出“務去陳詞”“文從字順各識職”的創作理論。韓愈站在時代的藝術頂峰,在學習前人,以及自己的創作實踐裏,探索藝術規律,總結出一套指導創作的理論,反過來促進自己的文學藝術。

一般而言,韓愈不太追求物質享受,生活中也相當的勤儉節約。這一點有別於其他文人型官員。在韓愈看來,隻要能夠度日,妻子兒女能夠不受貧寒就可以了。比起生活的舒適來,他更追求自己誌向的實現。他曾在《與衛中行書》中說自己在徐州的日子,“比之前時,豐約百倍。足下視吾飲食衣服亦有異乎?然則仆之心或不為此汲汲也。其所不忘於仕進者,亦將小行乎其誌耳”。這種生活態度,使韓愈不去追求錢財的積累,而寧願拿出一二十萬錢去資助學生或捐款修廟。與此相對應,韓愈很看不慣豪家子弟的生活方式,對學官中的“豪家子”和長安的“眾富兒”都表示過不滿,對“刮磨豪習”的宗室則予以表彰。這種生活態度甚至影響了他的交友。於是我們看到,韓愈最好的朋友都是一些能文然而比較貧窮的人。

當時官員的家庭構成往往不僅包括夫妻子女,而且還包括前來投靠的親戚。唐代婦女在丈夫死後回娘家,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婦女回娘家住往往還要帶著孩子,這樣就使娘家的父親或兄弟在生活中需要負擔的人口變得多起來,再加上當時似乎有個慣例,親戚投奔拿俸祿的官員,或者說拿俸祿的官員養活前來投靠的親戚,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於是家庭成員增多了,家庭組成大了,負擔也相應地增加了。韓愈為官期間,尤其在他仕途上稍平坦時,養活了一大批親戚朋友,這就要求他在本不富足的生活中,節儉度日。

韓愈在京師求官和作國子博士的十餘年間,以及在東都做官的幾年間,基本上都是租房子住。他在26歲考博學宏詞時寫有《上考功崔虞部書》,提到自己說:“今所病者,在於窮約。無僦屋賃仆之資”;39歲為國子博士分司東都時,與伊陽縣尉“賃屋得連牆”,住鄰居。在大城市裏租房子住,到貞元長慶年間已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這一則是由於舉子、選人、官員、客商等,流動頻繁,再則是由於租房便宜而買房貴。作為國子博士的韓愈,以不高的收入水平又要養活一大家人口,無法買房就是可以理解的了。除在京、都二處外,韓愈在汴州、徐州做從事,以及在陽山為縣令、在江陵為參軍,大約都住在當地提供的公館或官舍中。

前麵說過,韓愈在46歲後,生活有了明顯改觀。大約又過了幾年,到49歲左右,他終於買了房,並為這套房子自豪。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