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了父親的這一席話,再想到平時父親的教導,鄭成功感覺非常的失望。但是不管怎樣,在鄭成功的心裏,他仍然向往明室複興的大業。於是,他懷著不合父意之心,來到了他的叔父定國公鄭鴻逵的府上。鄭鴻逵見侄兒來訪,再想到以前自己對侄兒的了解,也能猜出幾分意圖。待他們都坐下後,鄭鴻逵就開始大侃時局,所言之事都合鄭成功之意。當談及父親擁立唐王稱帝的經過時,鄭鴻逵頗不留情麵,嚴肅地批評了鄭芝龍:“你父親身為朝廷重臣,享受高祿,官居要職,總攬三部重責,位高權重,正好為國立功,報效皇上的恩典。然而,你父親知恩不報,思前顧後,畏葸不前,而且常打退堂鼓。如此行為,實在令人焦慮不安。賢侄風華正茂,正是為國出力之時。此番回來,你要勸勸你父親,要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共圖中興明室的大業。即使失敗了,也會流芳千古,後人自有評說。”
聽完叔父的話,鄭成功的內心非常激動,並說:“叔父的思想與侄兒的思想是一致的。我會孜孜不倦地努力,爭取不讓叔父失望,做一個不負眾望的人。因此,在這種情勢下,我就要逆流而上。要做到如此,就要不怕艱難,不畏生死。”鄭成功熱切而自信地說著,一雙眸子,在輪廓分明的臉上顯得炯炯有神。他帶著不解和渴望的心情,清清嗓音說:“侄兒見識淺陋,對複雜紛繁的時局把握不準,請叔父對當前局勢指點迷津。”
此時的鄭鴻逵也深知鄭成功的心意,於是就說:“這個問題並不難,我把它概括一下,就一目了然了。先從北方形勢看,北方有李自成的農民軍。這支軍隊從人數上看,可謂強大,但透過強大的本質來看,並非如此。因為它是一群烏合之眾。烏合之眾聚也容易,散也容易。李自成與吳三桂在北京的一戰,被吳三桂打得一敗塗地,幾乎潰不成軍。當然,這不是吳三桂一人之力,他還借助了清廷勢力。也正因為有了這一點,滿族人的勢力才急劇強大。從整個戰事中不難看出,李自成的失敗,吳三桂的降清,導致了滿族人的空前猖獗。當前,清軍一麵全力以赴向南推進,一麵招攬我大明的降臣為他所用。清廷多爾袞指使洪承疇竄到江南行招撫之能事,收買人心,這著棋下得非常狠毒,大大動搖了我大明的根基。據我所知,投降的朝廷重臣就有一百多人。除了多爾袞,還有一個叫博洛貝勒王的人,此人手段更是歹毒,他伎倆百出,致使東南諸府縣官員大受其害。盡管如此,但東浙和閩北一帶義軍蜂起,舉旗抗清者前赴後繼。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黎民百姓是不甘願做滿族人的奴隸的,有了百姓的支持,我大明就還會有希望。但是,你父親非但不能正視這一現實,反而被暫時的劣勢嚇倒。賢侄正是風華正茂之時,又懷有淩雲之誌,若能把握好時機,搏擊浪頭,驅逐滿族人,光複大明,一定能夠流芳百世,為後世所敬仰。”鄭鴻逵的一番話說得是神情激奮,激情高揚。他顯然把鄭氏家族的興旺和明朝的中興寄托在鄭成功的身上,要他與其父親劃一道鴻溝,以免受到消極影響。
聽完叔父的這一番話,鄭成功頓覺胸中燃起一股衝天豪情,在這一刻,他感覺自己的壯誌更加明朗了。他看著叔父,心中充滿了敬意。這是他第一次聽到叔父說出這樣激揚的話,於是他站起來對叔父說:“多謝叔父的謬愛和指點,愚侄永不忘您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