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和叔父的這次談話,鄭成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誌向。由於鄭成功和叔父談得非常投緣,不知不覺兩個時辰都過去了。看到時間不早了,鄭成功就告別叔父回家了。第二天,鄭成功隨父去福州布政使衙門,此處是隆武皇帝的行宮。鄭芝龍攜子覲見,隆武帝十分高興,並高興地走下台階,親手將鄭氏父子扶起,隨後,同他們親切地交談起來隆武帝說:“鄭森,據說你曾在南京國子監念過書,聆聽過當今大學者阮大铖、錢謙益的教誨。他們衷心擁護我大明,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矢誌不渝,與反明派勢不兩立,哪怕受盡千難萬苦也不改初衷。這樣的忠臣賢才,如今真的是很少了啊。你能做他們倆的得意門生,說明你和他們有緣啊。俗話說得好,‘師高徒不庸’。據說你也是莘莘學子中的翹首之才,很關心時局,有宏大的抱負,有誌於匡扶明室。當下,朝廷人才匱乏,急需治國的賢才良將。朕今日召你來,就是想聽聽你對當今時局有什麼看法,有什麼應對之策。你願與朕暢所欲言嗎?”
隆武帝的這一番話,讓剛開始還有些緊張的鄭成功立即放鬆了下來。看到隆武帝很像兄長,說話斯斯文文,舉止文質彬彬,絲毫沒有皇上的架子,他畢恭畢敬地說:“啟稟皇上,論國政,微臣不敢。”
隆武帝見鄭成功有所顧忌,於是便說:“鄭森,但說無妨,說錯了朕不會加罪於你。今天是我與你共同探討國是,也是你從政的開始,盡量發揮出你的聰明才智,拋棄思想顧慮,一展所長吧!”
聽到皇上這樣說,鄭成功就將那些顧忌拋諸腦後了。心想:此次皇上讓我談論時事,言必針砭時弊,務必有益於社稷民生,有益於朝政;最忌諱的是言不由衷,抑或似是而非,泛泛而談,於人於事毫無益處。隻有這樣,才能夠讓皇上信任自己,重用自己,而且自己也可以為光複明室貢獻出一份力量。想到這些,鄭成功就開誠布公地說:“皇上,眼下南廷伊始,國事冗雜。仆身於局外,而心懷朝綱,旦夕不敢懈怠,蓋思先帝,憂乎危傾耶。近聞朝中以擁立一事,相仇益甚,至有訛言流布,危機暗伏,波詭雲譎,層出不窮。此乃仆所至憂也。社稷維艱,於此為甚!紛紜國事,至大至重者,莫過於抗清圖存。凡我大明人士,豈無覆巢之憂乎?更有同仇敵愾之誌!當此之時,山頭之防,流派之爭,實不妨暫置於腦後,而應捐異求同,悉心憂國,大明方有生路。此雖愚者也當能省識。以仆之見,新君既已登基,諸君子不必耿耿於昔日之異議,而生離心離德之念。前車之轍,後車可鑒,崇禎帝在位時,官吏擅權枉法,置江山安危不顧,尤言而無信,口蜜而腹劍,不恤民情,致使國家災難不斷,民不聊生,仍要敲詐勒索。昏官佞臣,魚肉百姓,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致使天下蒼生不保。因此,揭竿而起者如洪水潰堤,勢不可擋!成群結黨,麇集於李自成麾下,豈不是官逼民反!鑒於此,治國不在治民,而在治吏,官吏治好了,不貪不占不嫖不賭不勒不索,民受益自然而安矣,民安天下安,民順天下順。有如此蒼生,何愁江山不穩。社稷不強,區區滿兒、胡孫之流,何足懼哉!”
鄭成功的這一席話說得是正中時弊,一針見血。聽完這些,隆武帝龍顏大悅,高聲地說:“所言極是!那麼,依你之見,除了嚴懲貪官汙吏外,還有什麼是當務之急呢?”
“回皇上,這些症結最主要的根源就是用人的問題,用人不當,不善於用人是導致以往政權滅亡的主要原因。譬如說:福王執政一年未滿就失敗了。為何敗得如此之快?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還是用人不當。朝廷大權被馬士英這幫小人竊取去了,而此人結黨營私,熱衷於小團體、小利益,不顧黎民死活,一味擅權枉法,危害了國家利益。朝野上下,朋比為奸,使那些忠君愛國之士受氣受辱,無權無勢,紛紛下野去當隱士,有的幹脆去投奔清廷,另謀出路。比如南京兵部尚書熊明遇、兵部左侍郎徐石麟、內閣首輔周延儒等便是其中的代表。當然,他們有自己的不是,但更多的不是則在朝廷。常言說:‘一人不正其道,萬人不繼其後。’這是毋庸置疑的。”鄭成功滿懷豪情地說著,隆武帝也仔細認真地聽著,並且還時時點頭,麵帶微笑。
經曆了這麼多的事情之後,鄭成功也是一直想找一個誌同道合之人說說自己的雄心壯誌,而此時,聽他陳詞的卻是皇上,這讓他感到非常的興奮和痛快。於是,他又接著說起來:“不妨再看看清廷用人之策。攝政王多爾袞可謂是個奇才,其人不僅武功卓著,懂軍事,善於攻防之術,而且還富有對天才的組織能力,很會用人。正如他所說的‘文治的訣竅,無非用人二字’。用人得當,事業自然成就得快。他網羅了我大明許多降臣,削弱了我大明的力量,壯大了他自己。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失敗的症結之所在;也不能不說是他成功的秘訣。比如說:清廷誘降了洪承疇一類重臣,省了他們許多氣力,又重用他們長了不少見識。還有一位重臣大學士馮銓,此人歸隱後,特地被從涿州請去,幫他恢複明朝製度。清朝的許多朝製是借鑒明朝而來的。馮銓曾追隨過魏忠賢,跟他學了不少治國之道。若論其人品行,實屬末流,故而魏忠賢不重用他。而多爾袞善用其長,使清朝的製度很快順利地建立了起來。這可謂是多爾袞精明過人之處。還有在崇禎時期擔任過大學士的謝隍,也被多爾袞重用。順治元年有六個大學士,其中除兩個他族人之外,四個是漢族人,就是範文程、寧完我、洪承疇、馮銓。他們起到了無人可以代替的作用。多爾袞還特別提拔重用一個漢人宋權。宋權曾任過順天巡撫之職。此人曾向多爾袞建議,革除明朝的一切苛捐雜稅,隻留明神宗萬曆初年的‘正額’;又建議把軍民分籍製度取消,不再強迫軍人籍的子弟服役,而這些建議多爾袞一一采納,這些建議和政策為更好地收攬民心,瓦解明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總而言之,多爾袞的用人之策是成功的。他不僅收買了人心,變敵為友,使南方各省官員思想動搖,反清不力,使上下不能合力,如人身上的血液不能暢通一樣,自然這個人不久就會患病而亡。我大明的江山才落到今天四分五裂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