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真的是過得很快,掐指一算,鄭成功回到父親身邊已經有七八年了。崇禎十一年(1638),鄭成功15歲,父親為使他得到深造,便把他送到南安縣學習,結業後參加“縣試”,成績優異,中了秀才。後來,父親又安排他去福州參加“鄉試”(比縣試高一級的科舉考試),因鄭成功實在不願受那古老陳舊的科舉製度的約束,隻考了半截就溜出考場了。這或許正應了相麵先生說的那句話,“濟世之雄才,豈止是科舉中人?”
又過了幾年,鄭成功已變成一個身軀魁梧、儀表堂堂的成年男子了。鄭成功19歲時與明朝泉州進士、禮部侍郎董飆先的侄女董氏結婚。崇禎十七年,鄭成功21歲,又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南京國子監太學。那時,南京城有個詩人叫錢謙益,他寫的詩有著雄渾而沉鬱的特點,辭藻非常華麗。他的名氣很大,傳遍了東南沿海,鄭成功曾讀過他的詩,對他十分仰慕。鄭成功到南京之後,就以弟子之禮,拜錢謙益為師。
當時,年輕的鄭成功寫了幾首詩讓老師看,錢謙益看後頗為讚賞。他認為鄭成功盡管年紀輕輕,寫起詩文來卻一點也沒有塵世的俗氣,是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但是,鄭成功並不滿足於吟詩弄墨,他更喜歡和老師談論國家大事,認為讀書人要以天下為己任,特別是在國家多難的時候,匹夫要有拯救天下之心。老師錢謙益對當時的局勢並不抱什麼樂觀的想法,可是,鄭成功卻認為事在人為,局勢的轉變根本在於人的努力。
然而,讓鄭成功沒有想到的是,當他和老師談完自己的看法後,並沒有得到老師的讚同。錢謙益聽完後搖了搖頭,對鄭成功說:“你太年輕了,要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事情,紙上談兵容易,實際做起來卻是十分困難的呀!”聽到老師說這樣喪氣的話,鄭成功感到很失望。於是,他以嚴肅的目光注視著老師,用堅定的口氣回答:“老師,能不能做是一回事,願不願意做又是另一回事。隻要下定決心,不貪圖個人的祿位,即使隻有三千精兵,也足夠了!如果都像老師這樣想的話,那還能做成什麼事情?”
盡管鄭成功的言辭有些激烈,甚至對老師有些責怪之意,但是德高望重的錢謙益並沒有感到生氣,而是對鄭成功另眼相看,非常讚賞。他明白這個學生無論在膽識上,或是在節操上都勝過自己,將來一定是國家棟梁之才。
錢謙益越來越喜歡這個年輕人,並將自己一生所學都盡力傳授於他。錢謙益還稱讚說:“此人英雄,非他人能比。”並且還為他取字“福鬆”,寓意他日必成國家棟梁之才。再後來,在老師的推薦下,他又拜禦史徐孚遠為師,學習吟詩。當時的名家對鄭成功的詩都很欣賞。應天府丞瞿式耜對鄭成功的詩評為:“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從他的詩中,就反映出了他的雄才大誌。
自古英雄出少年,這話一點不假,鄭成功正是這樣的一個有血性,有抱負的青年。後人曾評述鄭成功說:“權謀術數受之於父,果敢剛毅傳之於母。”鄭成功的湯武雄懷,為他日後風雲一生打下了基礎,使他能在各種情況下以高視野去觀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