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修文習武,自古英雄出少年(2 / 3)

有一次,鄭成功和父親一起到集市上玩,走到一個相麵先生的攤前。此時,相麵先生見到少年鄭成功時,就認為他是“濟世之雄才,豈止是科舉中人?”想到成功日後將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鄭芝龍非常的高興。當時就給了那位先生雙倍的價錢。鄭成功回到父親身邊,寵愛他的不僅有父親,還有他的叔叔鄭鴻逵。他的叔叔是最疼他的人了,而且逢人便說:“這是我們家的千裏馬!”這些讓鄭成功慢慢有了家的感覺。

鄭成功一直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他平時最喜歡讀的書是《春秋》和《孫子兵法》,這兩部書對他一生的影響極大。《春秋》賦予他忠君愛國的思想,而《孫子兵法》則給他受用終生的軍事才能。

鄭成功酷愛讀書,但是他從不死讀書,也不讀死書。鄭成功天賦聰明,涉獵廣泛,勤奮刻苦,8歲時會背誦“四書五經”,10歲能寫八股文。12歲時,老師曾以“灑掃應對進退”為題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寫道:“湯武之征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文章的意境開豁、新奇,使老師感歎不已,大讚鄭成功是“天下奇才”。文由心動,鄭成功小小年紀就能說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自可見他的敏銳才思和湯武胸懷。

看到兒子這樣好學,鄭芝龍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欣慰。鄭芝龍年輕時,不肯好好讀書,老來才深感才學貧乏,如今他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兒子的身上。鄭成功果然不負父望,於崇禎十一年(1638),也就是他15歲這一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南安縣學生員。從此以後,他果然如父親所希望的那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斷地顯示出自己的聰明和才華來。鄭成功除了讀書之外,對騎馬射箭也很感興趣。他希望自己文武雙全,所以用在練習劍法和騎射的時間很多,這為他在日後漫長的戎馬生涯中打下了極為雄厚的基礎。

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中,鄭成功學習非常刻苦,有的時候竟然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這些讓鄭芝龍感到非常的滿足。曾經有一次,鄭芝龍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乘大船在五馬江上遊覽。而此時的鄭成功獨自在一個角落裏潛心讀書。鄭芝龍走了過去。鄭成功見到父親來了,便對父親行了禮。鄭芝龍對鄭成功抱著非常大的期望,希望他將來能繼承自己的事業,見他在學習非常高興。船帆升了起來,風兒將帆鼓得滿滿的,船像一支離弦的箭似的向前飛駛。鄭芝龍想考考自己的寶貝兒子,便對鄭成功說:“森兒,我這兒有個對子,是一位老先生教我的,你對對看。”鄭成功說:“請父親出上聯。”“你看對麵那隻舢板,盡管漁民拚命搖櫓,可怎麼也沒我們快,所以我認為:‘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鄭成功聽完後很快就明白過來了。他知道父親這個上聯是語帶雙關,表麵上在說”櫓帆“實際上”櫓速“是隱喻周瑜的謀士魯肅,”帆快“是隱喻劉邦的參將樊噲。鄭芝龍的意思就是說”文官不如武官,所以,要想對好這個下聯,不僅要找到兩個曆史人物,還要利用諧音,這個對聯看來不容易對。

鄭芝龍說完上聯,看到鄭成功還在思考,於是便捋捋胡須微笑了起來。他本來想提醒兒子一下的,但是鄭成功仿佛看出來了父親的心思,於是就說:“父親莫急,孩兒思考片刻便對出下聯。”少頃,鄭成功便對出下聯:“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語音剛落,滿座叫絕。原來他的“笛清”暗指宋仁宗駕下大元帥狄青,而“簫和”暗指協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他的意思是說“武將難比文官”。鄭成功在眾人麵前的巧妙應對,有力地反駁了父親的看法,不僅沒有使鄭芝龍生氣,反而使鄭芝龍愈發覺得臉上有光。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鄭芝龍更加鼓勵鄭成功攻讀詩書了,並且時常還會讓鄭成功給他講解他對所學的這些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