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修文習武,自古英雄出少年(1 / 3)

鄭成功回到父親的身邊後,感覺一切都是陌生的。他從異國海邊的漁村,住進了泉州安平鎮鄭芝龍的豪華府第,從粗茶淡飯、無所拘束的樸素生活,到錦衣玉食、婢仆成群的富貴享受。起初,年幼的鄭成功還頗感不自在。

此時,在父親的駐地裏,沒有人再叫他福鬆,而是都叫他鄭森。這雖然隻是一個名字的改變,卻讓他有著很深的感觸,因為母親不在他身邊了。初到安平城,鄭成功大開眼界。以前,他生活的地方是很閉塞的,沒有見過什麼大的場麵,也從未見到過像這樣的大城、樓房。此時見到這些,讓他感覺很新鮮。城西是海門,江上擺滿了戰艦、商船,桅杆上飄著“鄭”字號旗。船、軍隊、樓房、商店……這一切都是鄭家的。不僅如此,在這個駐地裏,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鄭芝龍的大公子,以後就會是他們的頭。於是,不管他走到哪裏,都受到人們的尊重。

鄭成功常把學到的知識講給同學們聽,什麼薑太公輔佐武王伐紂、孫武吳宮教戰、荊軻刺秦王等動人心弦的故事,他都慢條斯理、一套一套地講給大家聽。他愛讀書,但並不天天埋在書堆裏,他還不時地舞槍弄棒,更願意了解書房以外的廣闊世界。所以,一有機會,他就跑到海邊,跑到那些掛著“鄭”字旗號的兵船上去。“那麼多水兵,那麼多戰船,都是鄭家的?”

他看到後,心裏開始有些茫然,慢慢地也就意識到鄭家的家族和父親的勢力可真不小呢!水兵們見他,就稱“森舍”(森,是他的名字;舍,是公子的意思),還向他行禮,他覺得自己仿佛也是這個隊伍的一員一樣。他最愛聽水兵們給他講述海上生活和大風大浪裏與海盜搏鬥的戰鬥故事。他特別羨慕那些身著盔甲、腰懸大刀的將士,一看到他們就聯想到嶽飛、文天祥等英雄豪傑的氣概,隨之而憧憬著自己未來的作為。這讓鄭森(鄭成功)有一種很興奮的感覺,對母親的思念慢慢的都轉化為了他進步的動力,他要在這裏有一番作為,最終實現自己的願望。

分別了7年才見到自己的兒子,鄭芝龍一方麵感到非常的高興,另一方麵他也感到很內疚。於是,在後來的時間裏,他對鄭森(鄭成功)是關愛有加。鄭芝龍很喜愛鄭成功,不僅因為鄭成功具有像他一樣的容貌氣質,也為了遠在日本他所思念的田川惠子。能照顧好鄭成功,也或多或少地補償了對田川惠子的歉意,畢竟,他還未盡到做丈夫的責任。為培養鄭成功成材,鄭芝龍花重金聘請了一位很有學問的老學究做他的老師,教他讀書識字。在鄭芝龍心中,對兒子成名抱著極大的期望,為了栽培他,專門聘請最好的老師來教書。

鄭成功的少年時代,正值明王朝土崩瓦解的時候,國事越來越混亂。而他的老師也是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士,在授業的同時也常常拿英雄誌士的詩篇讓鄭成功學習,以期鄭成功能成為濟世的英雄。老師給他講矢誌興吳、舍身力諫的伍員,高節不屈、海島傳聲的田橫,危言深論、激濁揚清的範滂,聞雞起舞、擊楫中流的祖逖,忠勇無敵、名垂千秋的楊業,三呼渡河、壯心未已的宗澤,盡忠報國、心昭日月的嶽飛,法天不息、正氣浩然的文天祥……這些忠肝義膽、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誌士英豪,都給鄭成功很深的印象,燃起了他要做一代英豪的雄心。尤其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鄭成功的心靈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學習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的同時,每到晚上,鄭成功也總是一個人思念遠在平戶的母親。離開的時間越長,他對母親的思念越盛,這些心緒常使鄭成功輾轉難眠。他時常凝視東邊的天空,思念著大海那邊的母親。這種思母癡情,常引出他的叔父和弟弟的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