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成為閩中之王後,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他一方麵想著經營自己的海上貿易,另一方麵也想著早日和妻兒團聚。然而,他多次想接妻兒回國都遭到了拒絕,這讓他感到非常的氣憤。七年之後,鄭成功終於回到了父親的身邊。回國後父親為其改名為鄭森。在這個優越的環境中,鄭成功更加勤奮學習、練武,還未成年就已經文武雙全了。崇禎自縊之後,鄭氏擁立隆武帝,鄭森受到隆武帝賞識,賜朱姓,名成功。也就是國姓爺。
時光飛逝,一轉眼七年過去了。在這七年當中,母親田川惠子的教導使得福鬆(鄭成功)越來越期望著回到中國。為了激發他的愛國和忠國情懷,母親田川惠子經常領著他到海邊撿拾貝殼、遊玩。大海的波濤,不時衝擊著她思念遠方親人的心,她知道她日夜思念的人就在海的那邊。每次到海邊,她都會很興奮地拉著兒子的手並指給他說:“福鬆,看,大海的那邊就是中國,你的父親就在那裏。”
雖然母子相依為命的日子過得非常辛苦,但是母親田川惠子總是盡自己所能精心撫育兒子。在母親的悉心關懷下,福鬆雖然還小,但是已經能夠顯示出一些氣概來。仔細打量就會發現,福鬆眉宇舒展,聰明伶俐,並且很懂得禮儀,這些讓他贏得了周圍人的一致好評。為了讓福鬆以後有一個更好的前途和未來,母親省吃儉用,不僅親自教他日語和漢語,並且還為他拜請了劍道老師,每日教他練習拳劍。在母親田川惠子的眼裏,一直是想把自己的兒子教育成一個文武雙全的人。這不僅僅是她自己在經曆了苦難之後的決定,更是她渴望與丈夫團聚的動力。此時的福鬆,在母親的教導下,也大有長進。幾年的異國貧苦生活,使鄭成功比同齡的孩子成熟得早,懂事得多,這為他少年上進打下了基礎。
母親田川惠子精心教育著兒子,同時也非常渴望和鄭芝龍相聚。而此時的鄭芝龍,雖然現在的生意已經如日中天,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遠在日本平戶的愛妻和愛子。在逃離日本後的幾年中,他也曾偷偷地去看過在平戶的田川惠子和兒子。然而,由於每次去日本,都會有人監視,並且考慮到妻子和兒子的安全,所以他們總是聚散匆匆。這讓鄭芝龍感到非常的內疚,因為除了給他們母子送去一些錢財外,他什麼也做不了。後來的時間裏,鄭芝龍也曾幾次派人去接田川惠子母子,但都遭到了日本幕府的拒絕。
直到崇禎三年(1630),福鬆7歲時,鄭芝龍想出了一個主意,他請人給自己畫了一張像,畫上他身穿官服,站在一艘戰艦上,旁邊排列著無數戰艦,軍容強盛,旗幟鮮明。隨後,鄭芝龍派了一位能言善辯的使者,帶著他的畫像,率領幾十艘戰艦,駛往日本。
鄭芝龍的使者到達日本之後,就去見幕府將軍,獻上鄭芝龍的畫像,請他允許田川惠子母子到中國。日本人見船上的水手個個精壯高大,穿著鋥光瓦亮的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並且來者不善,便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同意放鄭成功一個人回國。